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2025年9月,皮定均的子女皮效农、皮卫华将父亲的遗物捐给福建革命军事馆。
捐赠仪式
这不是简单的物品转移,而是从家族记忆到公共记忆的重新定义。当私人珍藏变成历史文物,我们看到的是后代对传承方式的全新思考。
战地遗物的回归之路
福州第一干休所的工作人员找到皮效农时,他正在整理父亲的遗物。
这些东西在家里放了快50年。
一个铁制汤捂子,表面已经斑驳,一件草绿色军大衣,毛领子还保持着原来的颜色。还有三件物品,每一件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瞬间。
皮将军生前使用过的汤捂子和军大衣
工作人员的话让皮效农思考了很久,让"遗物"变成"文物"。
这句话点破了一个关键问题,在家族内部,这些是父亲的遗物,承载着个人情感。在历史坐标上,它们是特定时代的见证物,具有公共价值。
皮效农做决定的过程并不复杂,父亲在福建生活了17年,这里就是他的第二故乡,把遗物捐给福建革命军事馆,就像把父亲送回家。
捐赠仪式上,皮效农说了一句话:"就像把远行的游子送回母亲的怀抱。"
不是"献给国家",不是"为了教育后人",而是"送回家"。一个"回"字,透露出后代对父辈历史定位的独特理解。
从"皮旅"传奇到福建情缘
要理解这批文物的价值,必须回到1946年。
6月27日,中原军区被22万国民党军队包围在湖北大悟县宣化店,皮定均接到命令率7000人掩护主力突围。
这是个什么概念?7000人对阵22万人,比例是1:31。
皮定均采用了疑兵之计。白天大张旗鼓搞演习,晚上悄悄转移阵地,连续三天,国民党军始终摸不清"皮旅"的真实位置和兵力。
24个昼夜,23次战斗,1000公里行程,当皮定均率领5000人完整建制到达苏皖解放区时,"皮旅"这个称呼响彻全军。
中原突围的成功,让皮定均从一个普通的旅长,变成了军事传奇人物。
1955年评军衔时,皮定均原本被定为少将,毛泽东看到名单后,在他的名字下面写了六个字:"皮有功,少晋中。"
从少将到中将,这不只是军衔的提升,更是对"皮旅"战绩的确认。
1953年,皮定均从朝鲜战场回国,被分配到福建军区任副司令员,从此,他与福建结下了17年的缘分。
东南沿海的军事地位特殊,台海对峙,金门炮战,每一次军事行动都牵动全局。皮定均从副司令员做到司令员,见证了福建从前线阵地到改革开放前沿的历史转换。
1976年7月7日,东山岛三军演习。皮定均原本不需要亲自到场,眼疾手术后正在休假,演习现场出现协调问题,多次电话请他过去统筹指挥。
皮定均没有犹豫,立即动身。
直升机从漳州起飞,目的地东山岛,飞行时间不到两小时,却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程。
10时55分,直升机撞上漳浦县灶山,机组13人全部遇难。
一个传奇将军的生命,定格在62岁。
汤捂子与军大衣的历史密码
皮效农捐赠的那个汤捂子,就是父亲在朝鲜战场使用的。
1952年,皮定均率第24军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第9兵团军长兼政委,这个职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要在零下30度的朝鲜战场上,指挥数万人的大兵团作战。
汤捂子
汤捂子是志愿军的标配,铁制外壳,内装热水,既能保温,又能取暖,在朝鲜那种严寒环境下,一个汤捂子往往能救命。
皮定均率部参加夏季反击作战,大小战斗40多次,歼敌1.3万人,收复土地33平方公里,每一次战斗,这个汤捂子都跟在他身边。
那件军大衣更有意思,草绿色斜纹咔叽面料,栗色毛领子,双排铜纽扣,这是标准的军官大衣样式。
皮定均穿着它的时候,是兰州军区司令员。
从福建到兰州,从东南沿海到西北边疆,这件军大衣跟着他走过了中国版图上最遥远的距离。
1969年,皮定均调任兰州军区司令员。西北地区的军事环境与东南完全不同,没有海岸线,没有台海对峙,有的是漫长的边境线和复杂的地缘政治。
兰州军区的冬天,最低气温能到零下20度,那件军大衣不只是服装,更是生存装备。
1973年,皮定均重新回到福州军区任司令员,那件军大衣又跟着他回到了福建。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件军大衣见证了新中国军事防务格局的重要调整。一个将军的调动,反映的是国家战略重心的变化。
后代的传承选择与文物价值重构
皮定均有5个子女:皮国宏、皮国勇、皮效农、皮卫平、皮卫华。
长子皮国宏与父亲一同遇难,1976年7月7日那天,28岁的皮国宏陪同父亲前往东山岛,直升机失事时,父子二人同时遇难。
皮国宏当时是正营职干部,在南昌步兵学院表现优秀,前途无量,一场意外,让这个家族失去了两代人。
二儿子皮国勇选择了继承父业,1968年参军,成为海军军官。2002年晋升海军少将,任东海舰队副参谋长。
三儿子皮效农走了不同的路,退役后进入地方政府部门,曾任福建烟草协会秘书长。两个女儿皮卫平、皮卫华都选择了普通人的生活。
这次捐赠文物的决定,是皮效农和皮卫华共同做出的。
为什么选择捐赠?皮效农的解释很简单:"这些东西放在家里,只有我们几个人能看到,放在博物馆,能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
这句话背后,是对文物价值的重新认知。
个人收藏与公共展示的区别在哪里?在家里,这些物品是情感寄托,在博物馆,它们变成了历史教材。
福建革命军事馆馆长接收文物时说了一句话:"这些文物进一步丰富了馆藏资源。"
听起来像官话,其实很准确,一个博物馆的价值,不在于文物数量,而在于文物背后的历史完整性。
皮定均的这批文物,填补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和军区司令员生活用品的空白。特别是那个汤捂子,是目前馆藏中唯一的志愿军个人保温用具实物。
更重要的是,这批文物改变了历史叙述的方式。
以前讲皮定均的故事,重点是"皮旅"传奇和中原突围。现在有了实物,可以讲他在朝鲜战场的日常生活,可以讲他从东南到西北的军旅生涯。
历史不再是抽象的数字和概念,而是具体的物品和细节。
一个汤捂子告诉你,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如何取暖。
一件军大衣告诉你,一个将军的调动轨迹如何反映国家战略布局。
这就是文物的力量,它让历史变得可触摸,让英雄变得有血有肉。
皮效农说得对:"父亲在福建生活了17年,这里就是他的家。"
现在,这些文物在福建革命军事馆找到了新的家,它们不再是某个家族的私人记忆,而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
从遗物到文物,这是传承方式的升级,从个人怀念到公共教育,这是历史价值的重新定义。
皮定均的故事还在继续,只是讲述者从家人变成了历史。
参考资料:
东南网:《开国中将皮定均亲属向福建革命军事馆捐赠革命文物》(2025年9月8日)
福建省退役军人厅官网:《【红色丰碑】皮定均将军陵园》(2023年9月9日)
金寨县人民政府官网:《皮定均亲属向金寨县委史志室捐赠革命文物》(2024年9月2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