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仰望星空,渴望探索遥远星系时,最大的阻碍始终是 “速度”—— 以当前最快的航天器(帕克太阳探测器,约 69 万公里 / 小时),到达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比邻星(4.2 光年)需 6000 年,跨越银河系(直径 10 万光年)更是需要数百万年。
![]()
但 “曲速引擎” 的出现,为人类星际旅行带来了颠覆性希望 —— 这种基于爱因斯坦相对论衍生的理论引擎,能通过 “扭曲时空” 实现超光速飞行,甚至达到光速的 20 万倍,让 “跨星系旅行” 从科幻变为可能。
传统航天器的飞行,是在固定的时空结构中 “移动自身”,受相对论 “光速不可超越” 的限制 —— 有质量的物体无法达到或超过光速,否则需要无限能量。而曲速引擎的核心突破,是 “不移动自身,而是扭曲周围的时空”,相当于为航天器打造一个 “时空泡泡”,让泡泡带着航天器在扭曲的时空中 “跳跃”。
这一概念最早由墨西哥物理学家米格尔・阿库别瑞在 1994 年提出(称为 “阿库别瑞度规”)。根据广义相对论,质量会扭曲时空,曲速引擎则反其道而行之 —— 通过在航天器前方 “压缩时空”,在后方 “拉伸时空”,形成一个围绕航天器的 “曲速泡”。
![]()
此时,航天器本身仍处于泡内的惯性系中,不违反相对论的光速限制;但曲速泡整体会以超光速在时空中移动,就像在地毯上推动一个泡泡,泡泡内的物体未动,却随泡泡一起前进。
理论上,曲速泡的移动速度没有上限 —— 通过调整时空扭曲的强度,可实现光速的数倍、数万倍甚至 20 万倍。若以 20 万倍光速飞行,人类跨越银河系(10 万光年)仅需 0.5 年,到达距离地球 1300 光年的开普勒 - 452b(“地球表哥”)仅需 4.6 小时,真正实现 “星际旅行自由”。
要让曲速引擎达到 20 万倍光速,核心是解决 “时空扭曲的能量来源”。阿库别瑞最初的理论模型中,扭曲时空需要大量 “奇异物质”—— 这种物质具有 “负质量”(能产生排斥性引力,与普通物质的吸引力相反),可用于拉伸后方时空、压缩前方时空。
![]()
但早期计算显示,制造一个足以容纳航天器的曲速泡,需要消耗相当于 “整个木星质量” 的奇异物质,这在现实中几乎不可能实现。直到 2021 年,美国物理学家埃里克・伦兹提出 “修正版曲速引擎模型”,大幅降低了能量需求 —— 他通过调整时空扭曲的几何结构,发现无需奇异物质,仅用 “正能量” 就能制造曲速泡,且所需能量相当于 “一艘现代核动力潜艇的输出功率”,这让曲速引擎从 “理论幻想” 向 “工程可行” 迈出了关键一步。
伦兹的模型中,20 万倍光速的实现逻辑如下:航天器周围的曲速泡分为 “前半部分” 和 “后半部分”—— 前半部分的时空被高度压缩,就像将远处的星系 “拉” 到航天器前方;后半部分的时空被剧烈拉伸,就像将航天器后方的时空 “推” 远。
![]()
这种 “拉 - 推” 结合的时空扭曲,会让曲速泡以指数级速度前进。当扭曲强度达到峰值时,曲速泡的移动速度可突破光速的 20 万倍,且航天器内部始终处于平稳的惯性系中,宇航员不会感受到加速度带来的冲击(这与传统航天器高速飞行时的 “超重”“失重” 完全不同)。
相比传统航天器,曲速引擎不仅速度更快,还能解决星际旅行中的多个核心难题:
一是 “时间膨胀问题”。根据狭义相对论,航天器接近光速飞行时,会出现 “时间膨胀”—— 宇航员感知的时间变慢,返回地球时可能发现亲友已老去(如《星际穿越》中的场景)。但曲速引擎中的航天器处于时空泡泡内,不受外界时空流逝的影响,宇航员的时间与地球时间同步,避免了 “星际旅行归来,物是人非” 的困境。
二是 “辐射防护问题”。星际空间中充满宇宙射线和高能粒子,传统航天器需要厚重的防护层才能保护宇航员,这会增加航天器重量、降低飞行速度。而曲速泡的时空扭曲会形成 “天然防护盾”—— 宇宙射线和高能粒子会被扭曲的时空 “偏转”,无法进入泡内,宇航员无需额外防护就能安全旅行。
![]()
三是 “燃料消耗问题”。传统航天器依赖化学燃料或核燃料,燃料消耗随飞行距离增加而呈指数级上升,难以支持长距离星际旅行。曲速引擎仅需在 “启动曲速泡” 和 “调整扭曲强度” 时消耗能量,巡航阶段几乎不消耗能量,可实现 “无燃料损耗” 的长距离飞行。
尽管曲速引擎的理论模型不断完善,但要实现 20 万倍光速的飞行,仍面临三大技术挑战:
首先是 “时空扭曲的精准控制”。目前人类尚未掌握 “主动扭曲时空” 的技术 —— 我们能观测到黑洞、中子星等天体的时空扭曲(如引力透镜效应),但无法人工制造和控制这种扭曲。要实现曲速引擎,需要研发能精准调节时空几何结构的 “时空控制器”,这依赖于对量子引力理论的深入理解(目前量子引力理论尚未成熟)。
![]()
其次是 “正能量曲速泡的稳定性”。伦兹的修正模型虽证明正能量可制造曲速泡,但这种曲速泡的稳定性仍需验证 —— 理论模拟显示,高速移动的曲速泡可能出现 “时空涟漪”,导致泡内航天器受到剧烈冲击。未来需要通过更精密的数学模型和实验,优化曲速泡的结构,确保飞行过程中的稳定性。
最后是 “导航与定位问题”。以 20 万倍光速飞行时,航天器需要实时精准定位,避免与星际尘埃、小行星、恒星等天体碰撞。但传统的天文导航(如利用恒星位置定位)无法满足高速飞行的需求 —— 当航天器以 20 万倍光速前进时,恒星的位置会因 “相对论效应” 发生剧烈偏移,需要研发基于 “时空坐标” 的新型导航系统,才能确保飞行安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