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丽,是江苏南通一家社区药店的负责人。三年前接手这家店时,我以为只要药全、服务好,生意自然会上来。可现实狠狠给了我一记耳光——连续六个月亏损,最多的一个月净赔8000多元。
那时候每天睁眼就是房租6000、工资1.2万、水电杂费3000……而日均营业额才九千出头。我一度想关门转行。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开始认真思考一个问题:药店如何进货,真的只能靠“老关系”和“随大流”吗?
一、我的采购误区:以为“熟人便宜”,实则被割韭菜
起初,我沿用前任老板的方式,只跟两家本地医药公司合作。他们送货快、发票齐全,我也图个省心。可后来发现,同样一款布洛芬缓释胶囊(0.3g×24粒),我在平台上查到其他地区批发价才9.8元/盒,而我的进价却是12.6元!
这不是个别现象。经过调查,我发现很多本地代理商存在“区域保护溢价”,即同一药品在不同城市价格差异高达20%-30%。而我们这些没有议价能力的小药店,就成了“沉默的买单者”。
更糟的是,由于缺乏系统管理,经常出现“畅销药断货、滞销药堆满库”的情况。有一次感冒季节来临,连板蓝根颗粒都断货三天,顾客流失严重。
二、破局第一步:重新认识“药店进货渠道”
我意识到,要想扭转局面,必须打破原有采购模式。于是我开始研究各种药店进货渠道的可能性:
- 厂家直供:价格最低,但起订量高,适合连锁;
- 省级一级代理:资质齐全,价格适中,适合中小型药店;
- B2B医药电商平台:信息透明,支持小额采购,但需甄别真伪;
- 集采平台配套渠道:部分中标产品可低价采购,但品类有限。
经过筛选,我决定不再局限于本地供应商,而是构建“本地+线上+区域代理”三位一体的混合采购体系。
三、实战经验分享:我是如何做到采购降本18%的?
1. 建立“核心药品清单”
我将店内销售TOP50的药品列为重点监控对象,涵盖感冒、慢性病、儿童用药等高频品类,确保这些主力产品的采购价始终保持竞争力。
2. 实施“动态比价机制”
以前比价靠Excel表格手动记录,效率极低。后来朋友推荐我试用了一款叫“药采浏览器”的工具,它可以同时抓取多个B2B平台的实时报价,还能显示历史价格走势。比如上周我想进一批奥美拉唑肠溶胶囊,输入规格后,系统立刻生成最优采购方案,当场下单节省了近五百元。
3. 精细化管理订单节奏
过去总是等到缺货才紧急补货,导致运费高、价格被动。现在我会根据销售曲线预判需求,在每月初集中下单,既能享受批量优惠,又能避开物流高峰期。
4. 拒绝“捆绑销售”
以前代理商总要求“买十送一”或“满五万返点”,看似划算,实则逼你采购不需要的品种。现在有了比价工具做支撑,我敢于说“不”,只买真正需要的药品。
四、成果显著:三个月实现扭亏为盈
实施新采购策略后的第一个季度,我的采购成本同比下降18.3%,库存周转率提升40%,现金流明显改善。更重要的是,因为常用药售价更具吸引力,客单量增长了22%。
现在每个月净利润稳定在1.5万元以上,相比之前翻了一倍还不止。最让我欣慰的是,顾客开始主动说:“你们这儿药不但全,还便宜!”
五、给同行的建议:别让采购拖垮你的药店经营
如果你也正面临药店经营困境,请先问问自己:
- 你清楚自己每款药的最低市场进价吗?
- 你有没有定期评估供应商性价比?
- 你是否因信息闭塞而错失降价机会?
答案若是“否”,那就该行动了。药店采购的本质,不是“买东西”,而是“控制成本的核心战场”。谁掌握了信息权,谁就掌握了定价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