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聊三国里的猛人,多数人先想到的是关羽张飞,或是吕布马超。但在曹魏阵营里,有这么一个人 —— 眼睛瞎了一只,却比俩眼全的还横;打仗未必每次都赢,却总能在最关键的时候顶上去;一辈子没当过最大的官,却让曹操从始至终都把他当自家人。
这个人,就是夏侯惇。
说起来,夏侯惇的出身比曹操还 “根正苗红”。曹操祖上是宦官,多少有点 “黑历史”,可夏侯惇不一样,他是正经的夏侯家后人 —— 夏侯家在谯县那地界,那是响当当的名门望族,搁现在就是 “老牌富二代”。按说这样的人,本该在家乡当个小地主,收收租子,喝喝茶,过点安稳日子,可夏侯惇偏不。他年轻的时候,就不是个省油的灯。
有一回,有人跟他哥夏侯渊吵架,吵急了还动手打了夏侯渊。夏侯惇听说这事,二话不说,提了把刀就去找那人。那人见他来势汹汹,还想求饶,夏侯惇手起刀落,直接把人给办了。这事儿在当时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他 “狠”,有人说他 “护短”,可夏侯惇不在乎 —— 在他眼里,家人就是底线,谁碰谁倒霉。
后来曹操起兵,夏侯惇第一个来投奔。当时曹操手里没多少人,地盘也只有个小小的陈留,夏侯惇来了,不仅带来了自己的家丁,还拉来了夏侯家的不少子弟。曹操见了他,高兴得拍着他的肩膀说:“元让(夏侯惇字元让),有你在,我心里就踏实了。”
这话还真没说错。在曹操创业初期,夏侯惇就像个 “救火队员”,哪里需要往哪里冲。
关东诸侯讨伐董卓那回,曹操带着兵马去打荥阳,结果被董卓的部将徐荣打得大败,连自己的马都丢了,差点成了俘虏。关键时刻,是夏侯惇带着一队骑兵冲过来,杀开一条血路,把曹操救了出来。后来曹操去打陶谦,留夏侯惇守濮阳,吕布趁机来偷袭。夏侯惇二话不说,领兵就跟吕布干。这一仗打得惨烈,夏侯惇在战场上被流箭射中了左眼。
按说眼睛中箭,正常人早慌了,可夏侯惇不是正常人。他一把拔出箭来,发现箭上还带着自己的眼珠。当时战场上的人都看傻了,以为他要倒下,结果夏侯惇说了句至今让人佩服又觉得瘆得慌的话:“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然后,他把眼珠塞进嘴里,咽了下去,接着提刀继续砍人。
这一下,不仅自己人热血沸腾,连吕布的士兵都吓懵了 —— 见过狠的,没见过这么狠的!最后夏侯惇虽然没打赢吕布,丢了濮阳,可他这股子狠劲,却让整个中原都知道了:曹操手下有个夏侯惇,是个不要命的主。
有人说,夏侯惇就会猛冲猛打,没什么谋略。这话可就错了。夏侯惇要是只有匹夫之勇,曹操也不会把最关键的后方交给她。
公元 202 年,曹操跟袁绍在官渡对峙,双方打得难解难分,谁都不敢轻易动。这时候,曹操最担心的就是后方 —— 万一有人从背后偷袭,或者粮草出了问题,那官渡之战就彻底完了。曹操思来想去,把镇守后方的任务交给了夏侯惇。
夏侯惇接到任务后,没像往常一样领兵出征,而是干起了 “后勤”。他知道,打仗打的就是粮草,于是他亲自带着士兵去开垦荒地,种粮食。当时中原刚经历战乱,土地荒芜,老百姓都跑光了,夏侯惇就派人去把老百姓找回来,给他们种子,教他们种地。没过多久,后方就囤满了粮食,不仅供应了官渡前线,还养活了不少老百姓。
袁绍那边也不是没打过后方的主意,他派了支队伍去偷袭许昌,结果被夏侯惇早就布下的伏兵打得大败。袁绍听说后,叹了口气说:“没想到夏侯惇不仅能打仗,还会管后勤,曹操有这么个人,真是福气。”
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夏侯惇的担子更重了。他常年镇守在河南一带,一边防备荆州的刘表和江东的孙权,一边继续治理地方。他在任上,修水利,减赋税,老百姓都很爱戴他。有一回,河南闹旱灾,夏侯惇亲自去勘察河道,组织士兵挖渠引水,硬是把旱情给缓解了。当地的老百姓为了感谢他,还给他立了个碑,上面写着 “夏侯公治水碑”。
有人可能会问,夏侯惇这么厉害,为啥曹操当了魏王之后,没给他封个更大的官呢?其实不是曹操不封,是夏侯惇自己不在乎。
曹操当上魏王后,手下的人都劝夏侯惇,让他向曹操称臣,毕竟曹操现在是王,夏侯惇还是个将军,按规矩得称臣。可夏侯惇不干,他找到曹操,说:“孟德(曹操字孟德),咱们当年一起起兵,为的是匡扶汉室,现在虽然你当了王,可我还是把你当兄弟,让我向你称臣,我做不到。”
曹操听了,不仅没生气,还笑着说:“元让,我就知道你会这么说。行,不称臣就不称臣,咱们还是兄弟。”
后来曹操病重,临死前,特意召见了夏侯惇。当时夏侯惇已经老了,头发胡子都白了,眼睛也只剩下一只,可精神头还很足。曹操拉着他的手,说:“元让,我这辈子,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的儿子曹丕。以后,你要多帮衬他,别让他走了歪路。”
夏侯惇含泪答应了。曹操去世后,曹丕继承了魏王之位,后来又当了皇帝,建立了魏国。曹丕没忘了夏侯惇,封他为大将军,这是当时魏国最高的军职。可夏侯惇没当多久,就病重了。
临死前,夏侯惇让人把他当年打仗时穿的铠甲拿出来,放在床边。他摸着铠甲上的刀痕箭孔,想起了当年跟曹操一起起兵的日子,想起了官渡之战时的粮草,想起了河南的老百姓。他对身边的人说:“我这一辈子,没什么遗憾的,跟着孟德,打了一辈子仗,护了一辈子家,值了。”
公元 220 年,夏侯惇去世,享年 60 岁。曹丕听说后,亲自去哭丧,还追封他为忠侯。后来司马懿掌权,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对夏侯惇的后人也很照顾,因为他知道,夏侯惇不仅是曹魏的功臣,更是整个曹魏的 “精神支柱”。
现在回过头来看夏侯惇,他可能不是三国里最能打的,也不是最有谋略的,但他绝对是最忠诚、最可靠的。他一辈子跟着曹操,不管曹操是顺境还是逆境,他都不离不弃;他镇守后方,不仅能打仗,还能治理地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身居高位,却从不争名夺利,只想着怎么帮曹操、帮曹魏做事。
有人说,三国是个乱世,是个尔虞我诈的时代。可在夏侯惇身上,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 —— 忠诚、担当、血性,还有对老百姓的温情。他就像曹魏阵营里的一棵大树,不管风风雨雨,都稳稳地扎根在那里,为曹操、为曹魏遮风挡雨。
直到今天,如果你去河南许昌,还能看到当年夏侯惇治水时留下的渠道,还能听到老百姓讲他 “拔矢啖睛” 的故事。人们记住他,不是因为他当了多大的官,打了多少胜仗,而是因为他身上那股子 “宁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 的劲,那股子 “心里装着兄弟,装着老百姓” 的情。
这就是夏侯惇,一个不一样的三国猛人,一个值得我们记住的曹魏功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