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安徽证明发展不必强求“大一统”!
从被动蓄洪到产业高地,“散装”安徽如何华丽转身?
不只江苏“散装”出圈!安徽用4年1.5万亿增量上演“非典型逆袭”
“徽京”现象背后:安徽的“散装哲学”如何换来千万人口回流?
别再只笑话江苏“十三太保”了!当我们将目光投向长江中下游,会发现一个常被调侃为“散装第二”的省份——安徽。它不仅坦然接受了这份调侃,更成功地将地理与历史的分散性,转化为驱动发展的独特势能,走出了一条迥异于传统“集中力量办大事”模式的上升曲线。
地理版图上,淮河与长江两条大河,宛如大地挥毫泼墨,天然地将安徽分割成风格迥异的三大板块。北部的黄淮平原上麦浪翻滚,是重要的粮食基地;中部江淮丘陵地带起伏绵延;南部黄山、九华山奇峰耸立,风光旖旎。这不是割裂,而是天地赋予的独特底色。历史上,地理分野深刻影响着这片土地,淮河的复杂水情曾带来不小挑战。特别是历史上黄河夺淮入海带来的影响,改变了淮河下游的水系,抬高了河床,加剧了皖北地区作为中游“蓄洪区”的防洪压力,客观上限定了传统农业经济时代发展的节奏。这份由地理环境铸就的区域发展差异,成了理解安徽特色发展之路的起点。
历史进程则在行政层面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一顶“省会”的帽子,在安徽境内竟颠沛流离了百年之久。清朝时期,行政中心曾分置安庆(巡抚驻地)和当时的江宁(今南京,布政使司驻地)。随后的风云变幻中,省会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太平天国时迁往合肥(庐州),民国时期因战火辗转蚌埠、芜湖、金寨(立煌)等地…… 这种基于军事安全、交通便利或行政效率等实际需求而频繁变更省会的经历,在全国都属罕见。历史的沉淀,让“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务实主义渗透进地方发展的血脉。区域间形成了某种独特的默契——与其强求向心力,不如鼓励面向实际需要的协作。
于是,“徽京”现象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马鞍山市民操着一口几乎与南京市民无异的方言,日常通勤的边界日益模糊;滁州商圈的大屏幕曾为邻近的江苏某城市队伍打气助威。这些并非对省内的疏离,而是基于地理相邻、文化相近、生活互通而形成的自发连接,是区域一体化的生动注脚。南京的积极回应同样落地有声:地铁S2号线深入马鞍山腹地,S4号线直抵滁州市区,这些跨越省界的钢铁动脉,正是对这种民间和区域层面紧密联系最有力的官方背书。省域的界限,在经济与生活的融合面前,呈现出柔性和开放的一面。
安徽的“散”,并非无根浮萍,而是一种向外联通的智慧。它的协作半径远超想象。皖北阜阳、亳州的人力资源,持续输向长三角的工厂与城市服务行业。以黄山为核心的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紧密对接浙江“杭州都市圈”的规划与客源市场。淮北、宿州等地的煤炭及配套产业,与鲁南苏北相关产业链形成了长期协同。合肥的崛起,并没有粗暴打断这种外向协同的传统,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吸引高端要素和产业创新,成为驱动全省升级的新引擎,优化了协作的结构和质量。
拥抱国家战略层面,安徽的“散装智慧”演绎出一套“精准融入”的方法论。加入长三角这盘棋局,安徽没有等待所有条件完美具备。从1990年提出“开发皖江、呼应浦东”的战略构想开始,1996年合肥成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首个观察员城市,再到2013年以正式成员身份成功加入,2019年底实现全省16个地市全员跻身成员单位。这条“分批分期、梯度融入”的路径耗时近三十年,却走得扎扎实实,每一步都织就了更紧密的区域合作网络。
“散装”的精髓,最终结出了产业的累累硕果。各地市发挥所长,走出差异化、特色化道路:
合肥与芜湖的双核,闪耀在先进制造领域。合肥向“新能源汽车之都”阔步迈进并非空谈。比亚迪合肥基地2023年投产仅两年多,产量就突破95万辆,营收跨越1000亿元大关,增长速度亮眼。更引入全球巨头德国大众投入超过73亿元建设全新的新能源车工厂(MEB工厂),规划年产能35万辆,是大众集团在德国总部以外唯一的全链条新能源车产业集群。其抉择的背后,是安徽日益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覆盖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等核心环节)和被誉为“中国汽车工业人才摇篮”的合肥工业大学深厚积累的吸引。像奇瑞汽车掌门人尹同跃、已故的江淮汽车功勋人物左延安等一大批行业翘楚均出自该校。芜湖则以奇瑞汽车为主力深耕自主技术与市场,埃夫特公司制造的工业机器人活跃在全国乃至全球众多工厂的生产线上。
皖北的产业也在转型中焕发新姿。淮北、宿州的能源产业保障供应同时追求清洁高效。蚌埠依托国家玻璃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在硅基新材料、生物基材料等领域全国领先,涌现出凯盛科技、丰原集团等代表性企业。
皖南的价值被重新定义。黄山的世界级景观资源是其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联动整个皖南,随着高铁网络完善,吸引着全国乃至全球游客,同时池州半导体材料等新兴制造也在这片绿水青山间成长。
数据是最硬的实力认证:2019年全省全域融入长三角至2023年,安徽GDP总量从约3.17万亿元增长至约4.71万亿元(注:根据安徽省统计局数据),增幅显著。2023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高达168.4万辆,汽车全产业链营收更是突破1.52万亿元,同比增长率保持在23.5%的高位。更可喜的现象是人口流动趋势的变化:2023年安徽常住人口相较上年末增加了约2万人,成为中部六省中唯一实现正增长的省份,省会合肥的常住人口也正式突破1000万。产业的发展开始形成强大的“磁性”,逆转了人才一度向外奔流的局面,人气的回流正是区域活力最直观的印证。
安徽的“散装”,实质是一种高度适配自身地理历史基因的、充满韧性和智慧的开放式发展哲学。它不强求内部整齐划一,而是自信地将开放的姿态、区域协同的需求,与本地的多样性巧妙结合,让每个区域成为连接更大经济体的活跃节点。在新一轮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安徽走出了一条值得品味的路。它的实践响亮回应了一个问题:发展的最优形态是否只有“大一统”一种范式?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节奏和连接方式,“散”中聚能,“外”拓机遇,同样能澎湃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读完您是否有共鸣?
您家乡是否也有类似独特的“地域性格”?您怎么看待这种特色?
“集中发力”还是“多点开花”,哪个更适应未来的区域竞争?
“徽京”现象反映了区域联动中哪些新规律?
合肥的强势增长,会给安徽的整体格局带来怎样的未来图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