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邑县䢺江镇,四季都有好“丰景”:春日万亩梅林初绽,引得游人驻足打卡;夏日果实缀满枝头,满山青梅成为酿酒原料;秋季栖息在斜源古镇,抿一口古法发酵的青梅酒;冬季享山间冬梅盛放……
四季流转间,䢺江镇立足自身山水禀赋与资源特色,因地制宜谋发展,聚焦农文旅融合主线,打造青梅、中药材、文旅三张名片,让生态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实效。
依托1.5万亩种植规模
深耕“青梅+”融合链条
作为“四川第一青梅小镇”,䢺江镇以1.5万亩的青梅种植规模,持续深耕“青梅全产业链”发展路径,让漫山青梅从“山间鲜果”变身“致富金果”。
位于䢺江镇的大和红梅酒厂加工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与青梅的果香交织,清洗、腌制、榨汁、发酵的流水线有序运转,青梅鲜果在这里蜕变成销往全国各地的青梅酒产品。从山间种植到车间加工,再到线上线下的销售网络,一条完整的青梅产业链已在这里聚链成群,成为大邑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坚实支点。
“以前的青梅熟了拿到镇上卖,一斤才几毛钱,现在家门口酒厂直收,一斤能卖到3块多!”上坝村村民李建国向记者感叹道。据悉,去年䢺江镇仅鲜果收入就已达到1亿元,就业农户人均增收1.5万元。
“为进一步挖掘梅花经济价值,我们在三元场村采用众筹模式,投入1300万元打造青梅主题精品民宿、亲子互动厨房等特色项目。”䢺江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还将继续深耕“青梅+”融合链条,让青梅与文旅、研学、电商等深度绑定。
“景区+社区+园区”
煤炭小镇变身共享旅居地
漫步在䢺江镇太平社区,错落分布的小镇建筑呈现浓厚的川西坝子风情,仿佛穿行在一幅川西民居画卷中。自2018年起,太平社区创新破局,将旧场镇改造与山区群众搬迁入镇的生态移民相结合,规划布局成为“共享旅居”小镇,让老旧场镇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的太平社区,下辖21个居民小组,80多家风格各异的民宿散落其间。
“最初就是被这里不与其他古镇雷同的气质吸引。”街区内民宿“如也”的主理人李先生回忆。据他透露,每年夏天都是镇上的客流旺季,不少游客从成都市中心驱车前来避暑,民宿的营收相比淡季翻了三倍。
目前,社区已建立“景区+社区+园区”三区共建机制,不仅让旅游资源、生活空间与产业园区实现优势互补,更推出了“大邑黄柏”“䢺江青梅酒”“西岭佛手瓜”等特色产品,带动集体经济逐年增收。同时,依托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营造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吸引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融入社区、参与治理,实现基层治理和文化旅游双向赋能。
“集体经济+社会资本”
为农文旅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䢺江镇政府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社会资本”的创新模式,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不仅激活产业发展、更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红利。
“为避免同质化发展,䢺江镇创新实行‘一村一品’的特色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每个村发展自己的‘致富名片’。”䢺江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包括虎岗村的茶、太平社区的中药材、华山村的青梅等特色品牌,已形成村村有特色、户户能增收的生动格局。
此外,为打破“单靠青梅发展”的局限,䢺江镇还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引入文旅企业“西行驿站”,以“矿工俱乐部+大熊猫国家公园”文旅定位重新设计景观,打造特色文旅项目,每年为当地带来大量游客。
未来,䢺江镇将聚力打造西部中心镇,连片发展中药康养度假旅游,推进山界酒店项目,运营斜源集体酒店等新业态,扩大青梅标准化产业园区,持续推广“䢺江十色”“一村一品”,让䢺江镇的产业版图不断扩大。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程琪霖 文/图
部分图据受访单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