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地名可谓是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的活化石,它经过岁月的洗礼、时光的沉淀以及人们口口相传的方式,已成为与百姓生活最为密切的一种文化共识。早在2019年6月,居住在北京的南昌人王雄文和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王林森通过市、县领导找到笔者,说受湖南沅江市赤山王氏族人的委托,就他们的族先祖、北宋举人王处厚以及高祖父王全斌居住于吉水县“鸟窝村”一事,请求帮助寻访今址。于是,县里安排我与周小鹏、陈橹三人组成调查组,利用闲暇时间,先后赴吉水县、永丰县、青原区共32个王姓村庄了解情况,于该年10月上旬为“鸟窝村”旧名寻得一处疑似地址,且得到赤山王氏族人的基本认同。
一、调查组寻访概况
解读那些已消失的旧地名,在还原历史中讲好地名新故事,这是庐陵文化传承发展的应有之义。此中过程,我们既可领略吉安大地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景观,更能体味出亘古不变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
1、地方志对王处厚的记载
依据湖南沅江市赤山王氏族人提供的“我们的老祖宗王全斌,于北宋乾德五年(967)被黜期间,青衣小帽落户于吉水县鸟窝村,他的玄孙王处厚中元丰七年(1084)举人”的记载,笔者查阅光绪版《吉水县志·选举志》卷29,文载:“元丰七年(1084)甲子解试,是科九人。萧公厂、杨公著、易燔、罗天牖、段公式、王处厚、朱芾、毛倚、杨存。”这里需提示的是,唐宋时的举人,是指参加科考且已中举者,包括初级发解试的中举者;明清时的举人,则是特指省一级乡试的中举者。意思是说,宋代已参加解试且获得解额者,在未取得进士身份之前,其称呼仍是秀才,但可视为明清时的举人。
中国进士文化园
遗憾的是,光绪版《吉水县志》对北宋初的王全斌无任何记载,对王处厚仅是录有一个名字,既无其字,亦无其号,更无专门的传记。至于他们的家乡是多少都、什么“里”名?均无法得知。关于王处厚获得解额的记载,光绪版《吉安府志》卷22《选举志·解试》载:“元丰七年甲子……王处厚……以上吉水。”雍正版《江西通志·选举》卷49载:“元丰七年(1084)甲子解试……王处厚……吉水人。”这三则史料均可印证,北宋时吉水县确实有一位名叫王处厚的举人。
吉水文苑门
2、当今吉水县王氏支派
于是,调查组采取实地走访、查阅族谱、现场座谈以及电话讯问等方式,共赴吉水等三县(区)王氏开基较早的32个村庄了解情况,以期从族谱中寻得蛛丝马迹。
王氏族谱
调查组先来到八都镇宏溪村,其族源出自“三槐王”,开基于南宋后期,八都镇澎坊村、金滩镇燕坊村、乌江镇下车观前西村(古称金台)等王氏与其同修,都是“三槐王”之族。其后,调查组来到水田乡富溪村,其族源是庐兠王氏,如八都镇大陇村、中村、王金塘村,双村镇望阳村、大岭背村,以及醪桥镇前坑村、西坑村等亦是庐兠王氏。之后,调查组来到八都镇高塘村,该村开基祖叫王淹,字伯奋,原籍大名(今属河北),与王处厚是同一年中解试。但是,王淹并不是吉水人,系中进士后赴吉安做官,其子孙开基于该村而成为始祖,由此可以排除王淹的字或号为“处厚”,与王处厚是同一个人的可能。再后,调查组来到明初榜眼王艮的家乡,其族祖是“唐末袁之白芒来”,开基时间是宋末元初,始祖叫王孟,与水南镇西团村王氏、文峰镇洋家庄、富滩王氏同修。此外,调查组又通过打电话给金滩镇塘下村、黄桥镇茶坑村、文峰镇井头村、醪桥镇固州村、丁江镇塘下村、枫江镇栋头村等,委托村中老人查阅族谱,均未发现王全斌和王处厚的记载。
榜眼王艮故里
3、永丰、青原王氏支派
为何要去永丰县寻访呢?因为该县始设于北宋至和二年(1054),析吉水县永丰、云盖、龙云、兴平、明德等5乡而置县。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又将永丰县云盖乡划归抚州市乐安县,将吉水县迁莺乡划归永丰,并改名为迁恩乡。调查组首先赴恩江镇泽泉村,该村开基于唐朝末年,始祖叫王国瑛,与王全斌、王处厚世系对不上。永丰县80%的王氏源自泽泉王家,包括该县最大的王氏村庄藤田镇岭南村。其次又赴坑田镇模源村、秋田村,之后打电话询问八江乡藕内村、长坪村王氏的族源,还特意找永丰县王氏宗亲会长王贤祥座谈并了解情况,均未找到王全斌和王处厚的记载。
其后,调查组来到青原区。因为该区富滩镇是2000年因吉安改地设市后,由吉水县划归青原区管辖,而天玉镇是1987年从吉水划归原县级吉安市,于2000年划入青原区。调查组重点查阅富滩镇古富村、固山村,以及天玉镇山里上村、塘尾村的王氏族谱,亦未找到王全斌和王处厚的记载。
二、王氏废村的调查
鉴于在吉水、永丰、青原三县(区)现有王氏族谱中均无收获,于是调查组从已废圯的王氏村庄着手,试着能否找到有用线索。通过摸底调查,发现吉水县内有四处与“鸟窝”地名存在类似关联的王姓废村。
第一处是金滩镇白鹭村王巷。该村开基于北宋初,是以白沙渡为中心辐射点而形成的三姓聚居村落,即白沙邓氏、白沙王氏和白沙陈氏。《永乐大典》总纂解缙应邀撰《白沙王氏族谱序》云:“吉水白沙王氏,自宋南渡之先荆国公弟讳璟,字子瞻,始建厥家,今驿亭其故宅也。”由此可知,该村与枫江镇花园村、尚贤乡桥头村王氏同修,后来因人丁不旺才成为废村。第二处是盘谷镇燕窝村。该村位于阜田、枫江、盘谷三镇交界处,且是同江旧河道之畔,临近古官道,距赣江大约8公里。该村中心地势较低、村外四周略高,再向外又是四周低,地理形状酷似燕窝而得名。但是,该村开基于南宋中期,与王处厚的谱系记载不符。第三处是白沙镇左鸽村。因村庄左面有7个小山头,外形状似鸽子而得名。此地亦临官道,距泷江约4公里,因该村已无王姓人氏居住,无法查阅其族谱。第四处是阜田镇王家陂村。村后地势较高处的山岭叫鸟岗,最早由王姓人氏开基,因人丁不旺,继而由盘谷泥田周氏一支迁入,如今已无王姓人家。
花园村《振古堂文钞》
哥边村王氏祠堂
桥头村王氏酒坊
三、疑似地址:王家寨
经调查组多方调查和访谈,最终在盘谷镇谷村村委会月洲自然村的东面,找到一处名叫“王家寨”的废弃村庄遗址。综合各方面的分析,调查组认为,该遗址基本符合王处厚家乡“鸟窝村”的相关条件。
1、所处位置
王家寨遗址位于吉水县谷村月洲自然村东面1.5公里处,如今已无任何村庄遗迹,全是松林密布,野草丛生。假如没有谷村老人们的介绍,任何人也不会相信,此处曾是一个王姓村庄,也有过昔日的繁华。
10月9日,调查组一行三人在谷村李国杰老先生的带领下,从月洲往东而行,通过一段山路,便来到王家寨遗址。该遗址正南方向边界处有一座小水库,系1958年“大跃进”时期修成,其水源来自从阜田、枫江流过来的同江水,可见此地域虽然是山坡地带,但水源较好,有利于居民生产生活。
王家寨遗址的正南方向,即水库东南方向100米处曾是黄家寨,也叫黄家山。据谷村老人们讲,这里曾是一个黄姓村庄,如今亦无任何辟为村庄的痕迹。在水库下的正南方向300米处,即是当今的东湖村,系明代布政使、状元罗洪先的老师李中的家乡,如今约有30户人家。
王家寨遗址正西面150米处有一处山窝,村民叫做“笊箕窝”。“笊箕”是一种以竹蔑编制而成、用于盛菜且能滤水的家用器具。“笊箕窝”又与“罩鸡窝”相谐音,意思是指该处地势中间低,四周高,与“鸟窝”的外形相类似。“笊箕窝”往西方向有一处缓坡,其旁边的山窝叫做“后塘窝”。可见,王家寨废村旧址周边被称作“窝”的地名较多。
2、何乡何都
按照吉水县古代区域的划分,王家寨遗址隶属于吉水县同水乡六十一都。理由是:明嘉靖年间,吉水籍状元罗洪先曾应盘谷镇泥田周氏之邀撰作《泥田周氏族谱序》,文载:“吉水乡五,而同水为最大。同水都八,而六十一为最大,都之故家且十余,而人至众,时至久。”罗洪先是黄橙溪村人,处于谷村西南面150米处,距王家寨遗址仅2.5公里。黄橙溪村如今也已废圯,且被谷村李氏购买,房屋倒塌后又被开垦为农田。由此可知,王家寨隶属于吉水县古同水乡六十一都。
3、主要理由
第一,从当今现存的王氏村庄来看,吉水、永丰、青原三县(区)的王氏族谱中都没有找到关于北宋举人王处厚及其先祖王文斌的记载,表明他们确实没有后裔仍居住在吉水,这与沅江市《赤山王氏族谱》中“遭天灾瘟疫,死散莫计”的记载相一致,所以说“鸟窝村”是一处王氏废村的可能性极大,如今只能找到其遗址。
第二,从时间角度来看,王家寨没落于明代中后期,与当今沅江市赤山王氏族人所说的大约在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7)既遭天灾,又遇瘟疫的境况相符,与“家资产业概归他人,衣食尚不能充足,何暇亲序祖宗乎”的记载相吻合。针对王家寨人丁不旺的实际,疾病和贫穷必然会成为主因,加上邻村谷村李氏的强势,他们只好以天灾或瘟疫之名外出逃难,原有的房屋和土地自然会被废弃,或者转卖给他姓。
第三,从地名的关联性来看,王家寨遗址的旁边有“笊箕窝”,其正西面100米处又有“后塘窝”。更为关键的是,笊箕窝正东面100米处则有一处叫“藕塘”的地方。因为藕与荷、莲同义,新中国成立后村民又将这一片地域称作为“荷塘”。于是,调查组同志问村民:“荷塘之名,既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叫的,那么以前的‘藕塘’是否有可能就是叫‘鸟塘’呢?”村民们均回答“不知道”。调查组同志之所以会有如此一问,是因为此处地势较低,旁边的农田古代时是水塘的可能性较大,塘边一定会有许多大树,树上必然会有众多鸟窝。由此,“藕塘窝”之名极有可能存在,且是由“鸟塘窝”之名演绎而来。又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水土流失的加剧,水塘慢慢地变成农田,而大树的砍伐,鸟窝的消失,于是农民在塘里或田里种藕。吉水的方言中,不少村庄对“藕”与“鸟”字的读音是一模一样,由“鸟窝”“鸟塘”变更为“藕塘”,则是自然而然的事。
第四,从族源的角度来看,吉安人历来有同姓聚居、同族相联以及寻根谒祖的习俗,这使得江右的家族文化更为源远流长,极具地域特色。自宋至清,吉水赣江以西的地域称作同水乡,即当今称为“水西片”。在此区域内的王姓村庄有:金滩镇的白沙、王家岭背、东塘、岭头、南岸、落虎岭、尧坑等村名;黄桥镇的东源、醇溪、王坑、茶坑、东洲上、拿塘村等;盘谷镇的樟家园;尚贤乡的桥头、店下、塘下、上螺珠等;枫江镇的花园、陇洲、新屋场等,这些地名都是从地理形态或者自然风貌的角度而取名。翻阅水西片王氏村庄的族谱,族源绝大多为太原王氏。说到太原王氏,王安石为其父所作《先大夫术》云:“王氏,其先出太原,今为抚州临川人,不知其所以徙。”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谈及王安石家世时说:“王氏其先太原人,世久迁徒,而今家抚州之临川。”由此可推测,王家寨的族源应是太原王氏,而沅江赤山王氏正是太原王氏的后裔,从族源角度来说是一致的。
改革家王安石雕像
第五,从遗址的地理位置来看,王家寨遗址东向约500米处即是同江故道,距离赣江约有1500米。依据“王全斌于乾德五年(967)被黜期间,青衣小帽落户于吉水县鸟窝村”的记载,倘若从当年王全斌择址的角度分析,我们不妨可作如下揣测:首先,王全斌身边极可能仅有几名可靠随从,人员不会较多,否则不会“青衣小帽”往南逃。其次,南唐时期来吉安的开基者,绝大多数会选择距离河流不远的地方开基,极少会选择深山老林的地域,主要是有利于开垦农田、方便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方便与外界联系、免遭匪盗侵袭等。再次,作为一名被问责的“罢黜”官员,必须要考虑“远离官府、防止仇敌追杀、预备必要退路”等基本条件,而王家寨距同水乡有名的土匪老窝——马鞍寨(今称马鞍山)仅有5公里,又处于赣江与同江交汇处,假如朝廷或仇敌来追杀,极方便于向马鞍寨撤退,或者乘小船从水路逃跑。
第六,王家寨何以成为废村呢?据沅江赤山王氏所提供的资料称,“鸟窝村”是因王氏先祖遭天灾和瘟疫而外逃。谷村旁边的王家寨之所以会成为废村,其外因是李氏宗族势力较大,王氏是弱小之族,迫于生存压力而不得不外迁。犹如状元罗洪先的家乡黄橙溪,就是因为谷村李氏不断壮大、严重威胁到全体族人的生存而外迁。此外,王氏族人要逃难,必然会以瘟疫、天灾作为理由,而留在村里的老弱族人无奈之下,才会将祖宅和土地卖给谷村李氏,最终成为王氏废村。
第七,从谷村周边其他姓氏废村来看,谷村自开基以来,周边有龙家园、黄橙溪、易家园、马家园、张家山、何家塘、肖家屋、伍家井、施家等20多个他姓村庄。后来随着李氏家族势力的壮大,这些他姓村庄全部已外迁而变成废村,其中最晚迁走的是施家。据说唐末谷村开基时,施姓就有近200户人家,后来随着李氏的壮大,施姓人氏不断减少,最后几户施姓人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迁往八都镇。
第八,从村庄遗址的最终归属来看,王家寨村人外迁后,开始是由谷村树德堂收购,李氏还安排部分族人迁至王家寨居住。后来,因这些李姓人家不旺,于是又迁回谷村居住。到明代崇祯朝时,该地域被谷村人、兵部尚书李邦华家族所购买,并成为该家族的阴宅地,如今此处仍可见到多座坟墓。
结语
庐陵文化源远流长,同时也造就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名文化分支。依据通志、府志和县志的记载,王处厚于元丰七年(1084)以吉水县籍中解试,表明王全斌和王处厚的确曾落户于吉水,也就是说,湖南沅江赤山王氏的祖籍是吉水县无疑。调查组曾赴吉水、青原、永丰三县(区)32个王氏村庄走访,族谱中均未发现有关王全斌和王处厚的记载,表明他们已无后裔居住在吉水县。调查组在盘谷镇谷村的月洲自然村附近所找到的“王家寨”,虽说是一处废弃村庄遗址,但通过各方面的综合分析,此地是北宋举人王处厚家乡的可能性极大。
作者:杨巴金
选稿:江西地名研究小组
编辑:汪鸿琴
微信扫码加入
中国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扫码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