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xj
一、山海关历史简述
山海关是中国古代军事关隘中的“顶流”之一,是1644年“明清易代”中的极重要地理节点。在这里,大顺李自成、前明吴三桂、关外满清的政治前途经过一次大会战后发生了惊天逆转,直接影响了中国未来近300年的历史走向。
“山海关”的含义很直接,即山与海之间的关隘。燕山和渤海之间有一段海淤形成的平缓地带,原被称为碣石道(碣石山位于山海关西南55公里)。
唐代以前,由于关外民族的军事压力对汉族政权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和其他燕山、太行山中众多进入华北平原的古道一样,虽设有驻军关隘,但还算不得“重镇”。
宋代前后几百年间这一地区不属于中原王朝,而是北方辽金元政权的“内地”,所以也没有太多军事价值。
到了明代,这一地区重新被汉族政权控制。1381年,明代开国大将徐达在元代迁民镇的基础上修建了明长城关口,也就是“山海关”。此后在军事分界、地域文化的糅合作用下,产生了“关内、关外”的习惯性说法,关城以东被通称为关外,以西的长城内区域被称为关内。
天下第一关(东门)
牧营楼
关城鼓楼
“山海关”在明代曾经是蓟镇下辖的“山海卫”。万历时期(1618年),由于后金军事压力陡增,“山海卫”升格为“山海镇”。万历至天启、崇祯时期,山海关防御体系不断扩建延伸,形成了“关-宁锦”防线。
从属蓟镇时期的山海关
在吴三桂投清前,后金/清军始终无法突破、占领山海关防御线,虽然曾多次绕道进入京畿地区至山东一线,但由于交通困难、无稳定补充输送,只能做劫掠活动,无法将整体实力投送入关内地区,进而夺取天下。
清军入关取得天下后,这里又变成了“大后方”,山海关主要职能是封锁交通禁止关内农民出关垦荒。乾隆初年,山海卫亦被撤销而设立临榆县。直到鸦片战争后又重新开始布防,并经历了后续几乎所有的国内战乱。
二、山海关关城北翼
山海关关城以北至角山下的平缓地带被称为左翼长城,与之相接的山脊长城由近及远,依次为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九门口长城,九门口也就是当年吴三桂引入清军突击大顺军的主要战场“一片石”(辽宁省葫芦岛绥中县境内)。
出了关城北门,至角山下依次是:北水门、北翼城、旱门关、角山关。
山海关关城北门
北门瓮城残迹
夜宿北门外北街村民宿
北翼腰铺第九号敌台(明 万历时期建)
关城北翼城墙遗迹(明崇祯时期建)
北水关
角山长城
三、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位于角山长城下,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25年6月建成投用,由原“山海关长城博物馆”升格扩展而来。
该馆距离关城北门大约2.3公里左右,目前公共交通并不方便,适合打车、自驾或者由关城徒步前往。(展馆位置超出共享电单车服务区域)
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
该馆展陈全方位、系统性的展示了长城的军制沿革、沿线布防、武器装备、军队生活、建筑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可视为一座以明代辽东边军题材为主的古代军事主题展览馆。
长城砖主题展览
长城修筑场景
长城的建筑工艺、器具
作为超大规模的军事建筑系统,明代为主的古兵器(含一些其它时期)自然是展览的重点。
其中许多明代形制的火器一直沿用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比如1860年英法联军摄影师,就在大沽口炮台拍到了明代“湧珠炮”形制的清军在用火炮(清代多称其为“神机炮”)。
当代博物馆对这些火炮的命名通常依其结构特征,如窄箍炮通常称为“X箍炮”,宽箍炮通常称为“竹节炮”(清代多称神枢炮、神机炮)。此外,该博物馆还有甲胄展览和北方长城军镇特有的手控“石炮”等展览。
这种石炮,功能上更类似一种定向散射地雷。其放置于城墙下,一绳控制朝向,一绳连接尾部拉火机构,内部填塞石弹。由敌兵靠近城墙时,可以形成强烈的面杀伤效果。
长城石炮
各型箍炮
无箍炮(明代灭虏炮的一种)
抛射弹丸
“天启癸亥年造”铜质安边神炮
碗口铁炮
竹节炮
长筒铁火铳
(清)“御制威远将军 肆”铜炮
“崇祯十六年款”大将军铁炮
明代铁炮
“崇祯十六年神威大将军”铁炮
明清时期的三眼铳
明代“号炮”
崇祯十年天字一号 西洋大炮
四箍双穿铁炮
各式弗朗机、子铳
历代甲胄、冷兵器展示
明长城防御体系示意图、长城修筑记事碑(明 万历)
博物馆展厅的“炮阵”
视频: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明式火器古炮展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