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一种“鸟”,不飞不叫,长着毛却不是鸟,整天在悬崖峭壁上蹦跶,晚上还叽里呱啦地嚎?没错,它叫寒号鸟。但你可能想不到,这玩意儿压根不是鸟,而是一种毛茸茸的“老鼠”,学名叫复齿鼯鼠。
它不光名字误导了几代人,连它拉的屎都被奉为名贵中药:五灵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只“鼠”咋就混进了“鸟圈”?它又为啥能在悬崖上当“飞檐走壁”的高手?
更让人吃惊的是,它的粪便为何能被历代医家青睐,成为中药柜里的“香饽饽”?今天咱就来盘一盘这只“假鸟真鼠”的前世今生,看看它到底是咋混进来的。
寒号鸟这个名字听起来挺文艺,其实它跟我们东北常说的“小耗子”是一家子。它学名叫复齿鼯鼠,属于啮齿目松鼠科的一个物种,跟松鼠是亲戚,但它比松鼠更会“飞”。
它可不是真飞,而是靠两腋下的皮膜在树与树之间滑翔,滑翔距离最远能达到几十米,简直就是动物界的“滑翔伞选手”。古人没见过它滑翔的样子,只听见它在夜里“嗷嗷”叫,声音凄厉,还总在峭壁上活动,误以为是一种鸟,于是给它起了个“寒号鸟”的名字。
《本草纲目》里还特地给它记了一笔,说它“昼伏夜鸣,如鸟之形”,这误会可够深的。其实它不光不是鸟,还是个地道的哺乳动物,毛茸茸、温乎乎,冬天也不冬眠,照常出来觅食。
要说寒号鸟的生存本领,那真是不简单。它生活在我国中西部的山区,像河北、山西、陕西、四川这些地方的悬崖峭壁上,都是它的老窝。它喜欢住岩缝、树洞,白天不出来,晚上才开始活动。
这种昼伏夜出的习性,加上它滑翔时像鸟一样的姿态,让很多老百姓都误以为它是种神鸟。再加上它叫声刺耳,民间还流传着“寒号鸟不垒窝,等到天冷后悔”的寓言故事,用来教育孩子要未雨绸缪。
其实它不是不垒窝,而是它的窝建在岩缝里,外人不容易看到罢了。它还会自己收集树皮、草叶、羽毛来铺窝,保暖又舒适,可不傻。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寒号鸟的粪便竟然是一种正经中药,名叫“五灵脂”。这名字听着挺高大上,其实说白了就是它的干粪粒。五灵脂最早见于《开宝本草》,后来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详细记载,说它能“通利气脉,活血止痛”。
现代药理研究也发现,五灵脂含有丰富的树脂、挥发油和多种氨基酸,具有抗炎、镇痛、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心绞痛、胃痛、痛经、产后腹痛等症。中医认为它归肝经,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而且它不是随便什么老鼠的粪便都能当药用,只有复齿鼯鼠的粪才是正品五灵脂,别的老鼠拉的可不管用。这也从侧面说明,寒号鸟虽然不是鸟,但在中医药界可是有“编制”的。
寒号鸟的生活习性也挺特别。它是一种独居动物,领地意识很强,一个岩洞往往只住一只。它吃的东西挺杂,树叶、果实、树皮、种子都吃,有时候还啃点苔藓,是个典型的杂食性小动物。
它不像松鼠那样爱囤粮,而是边吃边拉,活动范围也不大,常常在几棵老树之间来回滑翔。因为它的活动区域相对固定,所以它的粪便常常能在岩洞附近成堆地收集到,这也为它成为药用资源提供了便利。
采集五灵脂一般是在冬季或者早春,这时候寒号鸟的新陈代谢慢,粪便干燥结实,药效更稳定。采集回来的粪便要经过筛选、清洗、晾晒,然后入药使用。
寒号鸟的存在其实也反映出古人对自然界认知的一个过程。那时候没有显微镜,没有现代分类学,大家只能靠眼睛看、耳朵听、嘴巴尝,来判断一个动物的属性。寒号鸟叫声像鸟,滑翔像鸟,生活习性又神秘,自然就被归到“鸟类”里去了。
但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对动物的分类越来越精细,寒号鸟的真实身份才被还原出来。它虽然不是鸟,但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却不小。
它吃植物种子,也能帮助传播植物,它滑翔时的皮膜结构也为仿生学提供了灵感。更重要的是,它为中医药提供了独特的药用资源,在医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所以你看寒号鸟虽然不是鸟,但它混进“鸟圈”也不是全靠误会。它滑翔的本领、夜晚的叫声、悬崖上的生活,都让它看起来像极了某种神秘的夜行鸟类。
再加上它粪便的药用价值,让它在民间和医药界都占有一席之地。它不是靠“伪装”混进来的,而是靠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独特作用,被历史“误打误撞”地记住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