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杨大妈正准备为孙女做早餐,却突然觉得心口怦怦直跳,一阵紧一阵松,仿佛心里敲起了小鼓。她以为是前一天累着了,没在意。可是几天后,这种心慌、胸闷的感觉又悄悄找上门,甚至有几秒突然觉得头晕、眼前发黑。家人劝她去医院检查,她却满不在乎:“人老了,心跳快慢很正常。”但就在一次聚会时,她突然晕倒,才意识到,不是所有的“心跳异常”都能自己消散,有些“警报”必须警惕。
其实,身边不少人都曾有过类似感受:无缘无故心慌、“卡壳”,有时跳得飞快,有时又似乎要停下来一样。难道这是大病的信号?心跳忽快忽慢,“心律失常”到底严重吗?哪些“诱因”最容易被我们忽略?又该如何快速自查、科学应对?本文结合最新权威指南与一线医院医生临床经验,带你看清“心律异常”背后隐藏的6大元凶,并教你3步自查妙招,及时发现风险,守护心脏健康。
心跳,是身体最忠实的“报时器”。如果它频频失控,很可能在默默提醒你:真正的问题,可能比你想得更深。
很多人对于心跳忽快忽慢,常常用“压力大”“熬夜多”“老了正常”来搪塞,但其实心律失常已成为影响中老年健康的重要隐形杀手。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成年人群心律失常检出率已超10%,60岁以上接近30%,其中有不少人长期“忽视症状”,导致严重后果。
心律失常其实并不是一种具体的病,而是一类“心脏节律紊乱”的表现。有时表现为心跳加快(心动过速),莫名其妙地急促跳动,如同“800米冲刺”后的余震; 有时则会跳得忽快忽慢(脉搏不齐),像跳针的闹钟,“断断续续”让人发慌;也有时,突然完全“停摆几秒”,让人感到一阵眩晕、无力,甚至有失去意识的危险。
1.电解质紊乱心脏,就像人体的小型发动机,而钾、钠、钙、镁等电解质,则是它的“动力电池原料”。电解质失衡会使心脏跳动异常,比如爱吃利尿药、长期饮用刺激性饮料,都可能导致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直接引起房性或室性早搏。《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研究提示:低钾血症患者,心律失常风险比常人高出30%-50%。
2.长期睡眠不足/熬夜睡觉时间不够,是现代人心律失常高发的导火索。睡眠不规律、夜间精神高度紧张,会导致交感神经激活、肾上腺素飙升,造成心率突然失常。临床数据显示,夜班工作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尤其以青壮年女性、夜班白领为多。
3.情绪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持续紧张、焦虑压抑等情绪波动,能够显著诱发肾上腺素大量释放,进而打乱心脏原本规律的节奏。对于原本有基础心脏病的中老年人而言,情绪“炸弹”更是不可忽视的危机源。
4.结构性心脏病变不少心律失常其实是心脏本身结构出了问题,如心肌肥厚、瓣膜病变、冠脉硬化、心肌缺血等。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心律失常患者合并存在潜在结构性心脏病,但很多患者直到安装心脏起搏器后才“后知后觉”。
5.药物影响叠加部分抗生素、抗过敏药、精神类药物都可能影响心脏电信号传导,导致心律紊乱。老年人因用药种类多、代谢慢,更容易出现“药物叠加后心跳异常”隐患。随意自己吃保心药,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6.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被称为身体“代谢总管”。甲状腺激素过多时(甲亢),心脏如同“打鸡血”般兴奋,极易引起心动过速、心房颤动。权威调查发现,约有15%-20%的甲亢患者会出现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表现。
你有以上哪些危险因素?如果不重视管理,心跳乱象就可能层层升级。
你是否经常体会到这些“不起眼的小异常”胸口莫名闷胀、气短憋气,偶有头晕、乏力;安静时也能感觉心脏乱跳,好像多跳、漏跳一拍;短暂失神、记忆模糊,有时感觉要“晕过去”;运动时极易气喘,或突然“心慌”到无法坚持。
这些表现,看似小毛病,却可能是“心脏电力失控”的信号。临床上,心律失常可迅速发展为晕厥、心衰,甚至猝死。数据显示,心律失常相关突发意外发生率在老年人群体中高达12.5%。
不懂专业心电图?普通人在家也能简便初筛!医生建议,日常自查心跳,掌握这3步:
静坐摸脉,数一分钟频率:在安静状态下,轻触桡动脉,默数一分钟心跳。60-100次/分且节律规律,通常风险不大。若脉搏忽快忽慢、跳两下停一下,甚至间歇频繁,需提高警觉。
留意心慌头晕、发作诱因:细致观察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发因素(包括饮食、药物、情绪、运动等),配合记录,方便医生后续诊断。
定期动态心电监测:有明显症状但“常规心电图查不出来”的人,应主动到医院做动态心电图(24小时监测),全面排查隐匿型心律异常。每年为身体做“心脏体检”尤为重要,中老年高危人群、三高患者更需常态化监测。
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优质睡眠每晚不少于7小时,可显著降低心律失常风险。
均衡饮食,尤其补足电解质控制高盐高脂,多摄入富钾、镁、钙食物(如香蕉、坚果、绿叶蔬菜),减少碳酸饮料、浓茶、咖啡等刺激饮品摄入。
良好情绪管理,学会减压放松适当运动、深呼吸、冥想、养花养宠物等,能让情绪“不过山车”,心脏也跟着更“安稳”。
科学用药,不乱服“保心药”任何药物调整,请遵循医嘱。切勿自行服用速效救心丸、稳心颗粒等“万能药”,以免反致病情恶化。
心跳失常,并非老年人的专属危机,任何年龄阶段都不能大意。身体不舒服的“每一次提醒”,背后都有可能是“健康被预警”的信号灯。比起讳疾忌医,主动识别风险、科学生活、及早检查,才是守护“心脏发动机”的长久之道。从如今开始,为自己、为家人,每天用心“倾听”身体信号。出现不适或疑虑时,一定第一时间前往正规医院,不要拖延观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