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案卷是市场监管执法的“法治身份证”,更是衡量执法公正性与专业性的核心标尺。面对案卷曾存在的“程序失范、证据薄弱、法律偏差、文书粗疏”等短板,武汉市黄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刀刃向内的改革魄力,通过系统性创新举措实现质的飞跃,成功将案卷质量从“0分”提升至“100分”,为区域法治化监管体系建设竖起新标杆。
筑牢程序防线,严守执法“法治底线”
程序合法是执法的生命线。针对“立案审批缺失、执法身份不明、告知流程缺漏”等程序乱象,黄陂区市场监管局实施“三重保障”:
构建全流程培训体系。以《市场监督管理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为蓝本,采用“案例深度解析+实景模拟执法”双轨模式,精准拆解“立案—调查—审查—决定—送达”全链条的法定时限与操作要点,彻底根除“经验式执法”惯性。
制定标准化操作指南。将执法流程转化为“标准化流程图”,配套细化文书模板与操作规范,明确要求调查笔录需当事人逐页确认签字、送达回执需清晰标注送达方式及精准日期,确保程序可追溯、责任可倒查。
建立刚性监督机制。成立专项督导组,常态化开展案卷随机抽查,对程序瑕疵案件实行“一票否决”并公开通报整改,以高压监督倒逼执法人员形成“程序优先”的法治思维。
夯实证据根基,锻造事实“铁证链”
证据是执法的基石。黄陂区市场监管局多管齐下破解证据链条断裂难题。
实施证据能力提升工程。特邀业内专家开展专项培训,系统讲解证据“三性”(合法性、关联性、真实性)判定标准,明确要求扣押物品需拍摄“全景+细节”双维度照片,并标注“时间、地点、人物、事由、坐标”五要素,让证据“会说话”。
搭建数字化证据台账。推行“一案一档”证据清单制度,逐项登记证据名称、来源、证明指向、采集人及日期,如在查处过期食品案中,同步整合“进货票据+销售记录+检测报告”形成闭环证据链,杜绝孤证定案。
推行多部门联合审核。对复杂案件启动“办案组+法制员+业务骨干”三方会审机制,严审证据链的完整性、逻辑性,确保事实认定“零偏差”。
精准法律适用,校准处罚“公平尺”
法律适用精准性是执法公信力的核心。黄陂区市场监管局以“三化”建设破题。
构建智能化法律工具库。整合市场监管领域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按违法类型精细化标注法条“条、款、项、目”,例如“销售过期食品”精准对应《食品安全法》第XX条第X款第X项,避免笼统引用。
制定分级裁量标准。针对高频违法场景(如虚假宣传、计量欺诈),依据“情节轻重、危害程度、整改态度”划分处罚梯度,对首次轻微违法且主动纠错者实施“首违不罚”或从轻处理,对屡犯者依法从重,杜绝“类案不同罚”。
落实法制审核全覆盖。所有行政处罚案件均需法制机构审核,重点审查法律适用与裁量合理性,审核不通过的一律退回修改,确保每起处罚“法理兼备”。
规范文书体系,塑造案卷“法治名片”
文书质量是执法形象的直观窗口。黄陂区市场监管局以“三统一”重塑文书标准。
推行标准化文书模板。严格采用总局统一格式,统一字体、排版及必填项规范,处罚决定书需清晰列明“当事人信息、违法事实、法律依据、救济渠道”等核心要素,杜绝信息遗漏。
建立多层审核机制。实行“制作人初核—办案机构负责人复核—法制专员终核”三级审校,重点纠治表述模糊、逻辑矛盾、格式错漏,如将“产品不合格”精准表述为“XX批次产品不符合GBXXXX国家标准”。
创新双轨归档模式。推行“纸质+电子”双档案制度,按“文书—证据—附件”顺序编码装订,同步录入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案卷“一键检索、永久可溯”。
蜕变成效:法治标杆引领市场信任
如今,黄陂区市场监管局案卷已从“问题案卷”蜕变为“法治标杆”——程序闭环、证据链完整、法律适用精准、文书规范严谨,既经得起司法审查与历史检验,更赢得了企业合规经营与群众消费信任的双重认可,为黄陂区营造了公平透明、预期稳定的市场生态。(来源:黄陂区市场监管局 丁军;记者胡毅;编辑:邱水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