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下午好!
开屏热搜放大镜闪亮登场!在这里,开屏新闻记者将落地热点新闻,深入挖掘热搜背后的新闻故事。每天5分钟,和开屏新闻一起一览昆滇爆款话题,开启精彩探索之旅!
今天是9月10日,截至15时,昆明热搜榜前五分别是:
1.云南大学食堂餐餐有回应 2.云南70%的蔬菜销往全国150多个城市 3.昆明斗南花市向日葵花束从60涨到80元 4.云南小动物还是太全面了 5.云南咖啡世界杯
此外,由@春城晚报 主持的话题#云南广南秋染梯田绘就好丰景#等热度持续攀登中。
“前一天刚在交流板上写‘想吃薄荷排骨’,第二天就在食堂窗口看到了!连几点、哪个窗口能吃都标得清清楚楚!”9月10日15时,话题#云南大学食堂餐餐有回应#强势冲上微博同城榜榜首,词条下满是网友与校友的点赞留言。视频里,云南大学食堂的交流板上密密麻麻写着学生的“点菜需求”,每一条下方都附着食堂的清晰回应。受访者王同学让“食堂听需求、学生有回应”的场景瞬间圈粉。
无独有偶,另一则高校食堂话题#云南高校食堂阿姨承诺打菜手不抖#也持续升温,热度居高不下。记者了解到,这一暖心承诺源自云南师范大学开学典礼上,校内食堂服务人员的一段真诚发言。话题一出,不少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纷纷“现身说法”,在评论区分享亲身经历:“食堂阿姨打菜从来不会‘手抖’,菜量超足”“每次去吃饭都能吃到撑,味道还特别好”,字里行间满是对食堂服务的认可。
近期,云南高校食堂凭借一系列贴近学生需求的暖心服务,在学生群体与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交流板点单定制”让学生实现“想吃什么写什么,厨房就做什么”;打菜阿姨“不手抖、多关怀”的服务细节传递校园温情。两所高校食堂的创新实践,不仅大幅提升了学生的用餐体验,更成为高校后勤服务优化的生动样本,让“食堂服务贴近学生需求”这一话题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云南大学:
三块交流板架起“需求桥梁”
学生“点单”食堂“接单”
“上学期开始,学校三个食堂就都设立了交流面板,只要菜品能做,食堂就会在后面回复我们。”云南大学大二学生冯同学提到的食堂交流板,如今已成为连接学生口味需求与食堂菜品供应的重要纽带。
据了解,云南大学的知味堂(楠苑食堂)、馀味堂(梓苑食堂)、品味堂(楸苑食堂)均设有该交流板。交流板的设立,源于食堂对学生多样化需求的关注。食堂通过“交流板”这一简单直接的形式,主动收集学生意见。冯同学回忆,自己曾吃过意见板上提到的特色蓝莓果酱馒头,“味道还不错,后来玫瑰宴的时候,食堂又做了玫瑰馅的馒头,甜香十足,特别受欢迎”。就连近期推出的黄色南瓜馒头,也正是食堂根据学生反馈调整的时令品类,“虽然中规中矩,但能感受到食堂真的在听我们的建议”。
除了“定制馒头”,交流板还推动了食堂菜品的持续优化。冯同学坦言,自己最爱的鱼粉、自选菜蒸蛋(搭配生抽和麻油的吃法已成为学生间的“隐藏菜单”)、楸苑三楼砂锅菜以及梓苑铁板烧,都是经过学生反馈后,食堂不断改进口味、稳定供应的热门菜品。“食堂不是‘自说自话’做餐,而是真的把我们的需求放在心上,这种‘学生写什么、厨房做什么’的细节,让我们觉得用餐特别有归属感。”
云南师范大学:
打菜阿姨“不手抖”
一句问候温暖学生一天
“阿姨笑眯眯地看着我,打菜的时候还问‘够不够呀’,我说够了之后,她还特意回了句‘不用谢,没事’。”提起云南师范大学食堂的打菜阿姨,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二的周同学至今记得那次温暖的用餐经历。在她看来,食堂阿姨“不手抖”的足量菜品的背后,更藏着打动人心的细节关怀。
云南师范大学食堂分为东区和西区,其中西区的普通食堂、二楼特色食堂与清真食堂是学生高频用餐区域。周同学介绍,食堂不仅会根据时令和市场动态调整菜式,还设有特色窗口、无辣窗口、卤菜窗口和米线窗口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饮食偏好。而最让学生感动的,是打菜阿姨们主动地关怀——排队时提醒“小心烫”“需要袋子吗”,人少的时候会主动询问“好吃吗”“还想吃什么”“哪里需要改进”,甚至会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新增菜式需求。
“虽然都是小事,但每次听到阿姨的问候,心情都会变好。”周同学说,食堂曾在一楼设立过留言板,后来因为学生对菜式满意度较高,关注逐渐减少,但阿姨们面对面的交流,让需求反馈变得更直接、更温暖。“大多数阿姨都很友好,我们提的要求基本都会答应,这种‘把学生当家人’的服务,比任何制度都更让人觉得贴心。”
以学生为中心成共性
高校食堂服务优化未来可期
无论是云南大学“倾听需求、定制菜品”的交流板机制,还是云南师范大学“足量供应、温情关怀”的服务细节,两所高校食堂的暖心实践,都离不开“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它们没有局限于“完成供餐任务”,而是主动走进学生群体,用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收集需求,用有温度、有细节的服务回应期待,最终赢得了学生的认可与好评。
事实上,高校食堂作为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场景,其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幸福感与归属感。随着年轻一代学生对“个性化”“体验感”的需求不断提升,食堂服务也需要从“标准化”向“精细化”升级——或许是更多元的口味选择,或许是更灵活的反馈渠道,或许是更贴心的细节关怀。云南大学与云南师范大学的案例证明,只要真正贴近学生需求,哪怕是一块交流板、一句问候,都能让食堂成为传递校园温暖的重要载体。让食堂不仅成为“吃饭的地方”,更成为学生校园记忆中“温暖的角落”。
今天的“开屏热搜放大镜”之旅告一段落
明天同一时间
开屏热搜放大镜
为你播报更多昆滇趣事!
策划 王云
统筹 何晓宇
开屏新闻记者 孙嘉辰 文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