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喾陵,乃是五帝之一帝喾高辛氏的陵墓,坐落在商丘古城以南 24.5 公里处的高辛镇西北角。其始建于公元前 2345 年,悠悠岁月,至今已历经 4300 多个春秋。
现存的帝喾陵规模可观,长度达 200 余米,宽度约 100 余米。陵前往昔曾建有诸多古建筑,诸如帝喾祠、沐浴室、更衣亭、禅门等。庭院之中,碑刻林立,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汉代时,曹植曾挥毫写下《帝喾庙赞》,为这座古老的陵寝增添了一抹浓厚的文化色彩。宋开宝六年(973 年),帝喾庙得以重建。直至如今,仍存有明嘉靖年间的一通石碑,陵前还有一通高 5 米、宽 1.2 米的石碑,碑前摆放着供案、香炉等祭祀设施。当下,帝喾陵已成为商丘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备受珍视。
帝喾陵历史悠久,始建之后,在西汉时期进行过维修,元明两代又历经多次修复。其殿宇巍峨雄伟,气势恢宏;周围松柏繁茂,郁郁葱葱;碑碣如林,尽显庄重肃穆。庙堂之内,中央位置有一口古井,尤为引人注目。井梁之上精心绘制着彩龙,每当光线映入井中,彩龙的倒影随着井水的荡漾而摇曳生姿,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破壁而出。相传,在大旱之年,人们在此求雨,往往颇为灵验,故而这口井被人们尊称为“灵井”。陵前现存的帝喾祠、沐浴室、更衣亭、禅门等古建筑,依旧保留着往昔的风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
据《商丘县志》记载:“帝喾陵在城南高辛里。帝喾都亳,《皇览》谓葬顿丘,今在清丰县。而滑县、郃阳县又俱有帝喾陵,皆所传之误也。有宋太祖开宝元年(968 年),诏祀帝王陵寝碑可考。”这段记载为探寻帝喾陵的历史渊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赵匡胤在尚未发迹之时,曾从信阳前往北方投奔郭威。途中路过帝喾陵,他在此抽签问卜,结果显示其有天子之命。后来,赵匡胤果然成为宋州归德军节度使。由于赵匡胤在宋州开启了辉煌的人生篇章,发迹于此,因此定国号为“宋”。赵匡胤始终对当年在帝喾祠抽签问卜以及神灵的庇佑念念不忘。于是,在开宝元年(968 年),他特意下诏祭祀并重新修缮了帝喾陵祠。
到了宋开宝六年(973 年),又在帝喾陵的南侧重建帝喾庙。元大历年间,也曾对其进行修缮维护。明正统七年(1442 年),知州顾琳主持重修工程。明嘉靖、万历年间,帝喾陵又历经多次修复,始终保持着雄伟壮观的姿态。其殿东庭院设有更衣厅,专门供过路官员以及地方官员在此更衣、祭祀和休息。殿左还建有龙王庙,又名实沈(chén)庙。庙堂中央的那口古井,与梁上彩龙相映成趣,构成了独特的景观,令人称奇。
每年农历六月十三日,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届时,周围数十里的民众纷纷赶来,他们喜气洋洋,一路上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怀着虔诚之心来此赶会朝拜,现场热闹非凡。
帝喾陵附近的高辛集周边地区,经过中国社科院考古队以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的考察研究发现,高辛集下方的遗址乃是原始社会时期的高辛邑。附近的潘庙、陈庄、三张庄均属于龙山文化时期的原始村落。在这些地方的考古发掘中,不仅出土了龙山文化时期的灰土层和陶器,还发现了大量春秋战国以及西汉时期的器物,涵盖了陶器、铁器、石棺、空心砖等各类文物,还有众多古墓葬,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