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波兰总理图斯克公布了一项重大消息。波兰军方成功击落了数个闯入该国领空的“空中目标”。这是自俄乌冲突持续三年以来,波兰首次在其领土上对俄罗斯相关物体采取直接军事行动。
俄乌冲突延宕三年多,北约成员国在其本土对俄罗斯相关物体采取直接打击措施,这尚属首次。
目前整个欧洲如同惊弓之鸟,华沙机场被迫临时停飞,民众被要求居家不得外出,甚至德国也连夜将防空系统部署至边境地带。
眼下,冲突风险已经逼近北约家门口,整个欧洲从未如此紧张。
波兰为何突然态度强硬?
大家可能不了解,这可是三年来的首次,2022年一枚乌克兰导弹误落在波兰境内,导致两人死亡,当时波兰迅速表态为“意外”,北约也连夜召开会议将其定性为“孤立事件”,唯恐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冲突。
但这次不同以往,波兰不仅明确承认击落的是“俄罗斯无人机”,还高调宣布采取了“武力手段”,甚至连首都华沙的肖邦机场都临时关闭了四小时。
尽管俄罗斯尚未正式回应,但波兰国防部已经出示了关键证据:残骸上的零件编号、发动机型号,均指向俄罗斯从伊朗引进的“沙希德”系列无人机。
这类无人机在俄乌战场上频繁出现,航程可达1000公里,可携带50公斤炸药。此次发现的残骸中还包含自毁装置,表明这并非迷航的民用设备,而是军用装备。
再看看波兰近年来的军事部署,就能明白他们早有防备,俄乌冲突爆发后,波兰军费预算从GDP的2%迅速提升至4%,采购了美国的F-35战机,还从韩国引进了K2主战坦克,军队人数从12万扩充至20万。
正如其国防部长所言:“我们必须为最坏的情况做好准备。”
为何要如此准备?因为波兰与俄罗斯的盟友白俄罗斯接壤,边境线长达1000多公里,近两年误闯的导弹、无人机已发生十余起,换作任何国家都会高度警惕。
但仅做准备还不够,关键是波兰这次敢于开火。要知道北约一直提醒成员国:“不要轻易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冲突”。
今年7月波兰与乌克兰签署协议时,还特别附加了条款:“击落无人机需获得北约批准”。但这次行动前,波兰并未事先通报,而是在事后才向北约“汇报情况”。
这就令人深思,到底是谁给了波兰如此底气?
有军事爱好者发现,就在开火前一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刚刚与波兰外长通过电话。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在波兰的驻军人数近期已增至1.2万人,并部署了“爱国者”防空系统。
因此波兰这次开火,与其说是自身强硬,不如说是得到了美国的默许。但问题在于:一旦激怒俄罗斯,后果由谁承担?
北约的集体防御条款现在是否仍然有效?
当前欧洲最关注的问题只有一个:此次事件是否触发北约的集体防御条款?即那条著名的Article 5,一旦某个成员国遭受攻击,其余31国必须共同应对。
这是北约的压舱石条款,当年美国遭遇9·11袭击后,北约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启动该条款,协助美国出兵阿富汗。
但此次情况截然不同,尽管波兰高调宣称“俄罗斯挑衅”,但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的回应却颇为谨慎:“我们正在密切关注,但目前不认为构成对北约的攻击。”
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波兰你得自己承担后果,别指望我们真的出手。”大家细品这语气,说好的“集体防御”呢?怎么关键时刻就退缩了?
这还得从北约近年来的“红线策略”说起,北约早已将Article 5演化为“政治工具”。
2022年波兰境内发生导弹误炸事件,造成人员死亡,北约仍坚称“不算攻击”;2014年克里米亚被俄罗斯收回,北约也未动用条款,因为清楚自身难以应对。
此次波兰虽遭遇无人机袭击,但未造成人员伤亡或军事设施损毁,正好给了北约模糊处理的空间。斯托尔滕贝格称“需确认是否为蓄意攻击”,这话等同于回避责任,难道无人机是自己飞过去的?
俄罗斯虽然尚未正式回应,但俄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曾明确表示:“任何对俄资产的攻击都将招致对等报复。”俄罗斯已在白俄罗斯部署战术核武器,并将“伊斯坎德尔”导弹瞄准欧洲。
一旦俄罗斯被彻底激怒,别说无人机,导弹也可能飞来,届时北约的所谓“红线”再想当作弹性条款,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
俄罗斯的沉默背后,是否潜藏更大危机?
此次事件最令人费解的,是俄罗斯的反应异常沉默。要知道,以往乌克兰击落俄无人机,俄方都会指责为“恐怖主义”。
如今被北约国家击落,反而异常平静。是示弱,还是在酝酿更大动作?
从俄乌战场局势来看,俄罗斯当前确实有些分身乏术。前线正在进行反攻,导弹与无人机资源优先用于乌克兰战场。
但这并不代表俄罗斯会容忍挑衅。他们惯用“非对称报复”策略,你击落我的无人机,我就摧毁你的防空系统;你若出动战机拦截,我就打击你的机场。
反正俄罗斯与西方早已撕破脸,再多一个波兰也无关紧要。
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此次被击落的无人机飞行路径异常蹊跷,恰好经过波兰的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是蓄意试探防御漏洞,还是真属误航?
若是蓄意挑衅,那就是赤裸裸的威胁;若是误航,说明俄罗斯对无人机的控制存在严重问题。无论哪种情况,都预示着未来可能有更多无人机甚至导弹误入波兰,下一次未必还能成功拦截。
俄罗斯的沉默,或许还有另一层考量:不想给美国制造借口。目前正值美国大选季,特朗普与拜登都在比谁对俄罗斯更加强硬。
若俄罗斯强硬回应,正中美国下怀,可借此加大对欧军援,甚至派兵参战。因此暂时保持沉默,让欧洲国家自行陷入恐慌,反而更符合俄罗斯的利益。
但沉默不代表妥协。俄罗斯已在加里宁格勒部署“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射程覆盖整个欧洲。一旦波兰或北约采取进一步行动,届时别说无人机,整个欧洲的安全都将面临威胁。
因此欧洲当前的紧张情绪,并非毫无依据。
美国煽风点火,欧洲承担后果,这场危机何时才能终结?
本次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无疑是美国,一边向波兰出售武器大发其财,一边借波兰之手试探俄罗斯底线,还能迫使欧洲各国继续依赖美国。
此次事件也暴露出北约的致命弱点:东扩越积极,麻烦越多。过去北约成员国远离俄罗斯,尚可空喊口号;如今芬兰、瑞典加入后,北约边界直接与俄罗斯接壤,摩擦势必增加。
这次是无人机,下次可能是战斗机,再下一次或许就是导弹对轰。照此发展,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可能就藏在这些无人机之中。
这也敲响一记警钟:国家安全最终还得靠自己,依赖他人终将被出卖。波兰即便购买再多美国武器,美国也不会真正替其作战;欧洲即便跟随美国喊得再响,战争爆发时仍得自己上阵。
最后给各位留下一个问题:你认为俄罗斯会如何回应波兰?北约这次是否会真的与俄罗斯摊牌?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下期继续探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