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改革不是要让百姓多掏钱,而是让医保制度更可持续,让更多人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我的医保卡里怎么钱变少了?”近期,不少退休老人发现医保账户每月到账金额悄然减少。
这源于2025年医保制度的重大调整。关键词只有三个字:自付多!
已经有人注意到:去医院开药,常用药有的报不了;看同一种病,费用被打包成“套餐”;去大医院看个小病,医保报得没以前多。
01 医保基金亮起红灯,改革迫在眉睫
医保不再“全兜底”,自付时代来了。这些变化不是医院“耍滑头”,而是医保改革的必然结果。
背后是医保基金日益严峻的收支平衡挑战。2024年,全国医保基金支出高达3.1万亿元,结余率仅为3.1%,较2023年下滑了0.7个百分点。
更令人担忧的是,职工医保亏了580亿,居民医保亏了320亿,出现“双赤字”。
人口老龄化、慢性病高发、医药价格上涨共同叠加。如果不改革,几年内连“基本保障”都可能难以维持。
02 多项改革齐发力,自费增多但更可持续
2025年医保改革在多方面展开,虽然自付增多,但都是为了制度的可持续性。
药品目录大换血:2025年目录砍掉218种旧药,引进176种新药。这意味着你常用的药可能不报了,需要换药或者自己掏钱。
“打包付费”全国铺开:按病种给定额,医院做多少检查就收多少钱。好处是减少不必要的检查,但病情复杂时,超出的部分要患者自己补。
个人账户缩水:医保卡到手的钱少了,大头进了统筹基金。结果日常小病买药,需要多花自己的钱,慢病老人受影响更大。
分级就医动真格:不经过社区医院直接去三甲,报销比例降低5%-15%。引导大家合理就医,缓解大医院压力。
03 改革的另一面:这些利好实实在在
虽然自付增加了,但改革也带来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
长期护理险正在推广:2025年200多个城市落地,老人失能,几十块钱能报几千。上海老人已经每月拿到2800元补贴。
高值耗材大降价:心脏支架从1.3万砍到700元,人工关节、眼内晶体也在集采,动辄省几万。
处方外流:医院开方,药能在药店买,医保还能报,价格往往更低。
省级统筹取得进展:已有28个省份实现省级医保统筹,较2023年新增6个,缩小了地区间报销差距。
04 数据见证改革成效,看病负担总体减轻
医保改革虽然增加了部分自付项目,但通过多种措施,总体看病负担正在减轻。
2025年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新增了287种药品,其中52种抗肿瘤药物和76种慢性病常用药,平均降价幅度高达51%。
部分抗癌药降价幅度甚至突破了70%。以肺癌治疗药物奥西替尼为例,其年治疗费用从近20万元锐减至约6万元。
门诊报销政策也在优化:全国已有87%的统筹区实现了普通门诊的医保支付,普通参保人员的年度门诊最高支付限额平均提升至2500元,较去年增长18%。
05 如何应对医保改革?聪明就医有技巧
面对医保改革,普通人也不是无能为力。掌握一些技巧,就能更好地适应新政策。
配置商业保险兜底:百万医疗险、重疾险都值得配,医保之外的缺口靠它补。
规划用药策略:家里有慢病患者,早点了解医保报销清单,合理搭配药店+社区医院。
走对就医流程:先去社区医院,再转诊,少花钱还能多报销。
活用医保电子凭证:全国激活用户已突破11.2亿,覆盖83%参保人口。一码通行,让就医更方便。
盘活个人账户资金:24个省份允许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资金支付家庭成员医疗费用,或购买商业保险。
医保改革后,虽然个人需要自付的部分增加了,但很多大病家庭却能省下真金白银。
心脏支架从1.3万降到700元,人工关节等高价耗材通过集中采购,患者花销直接砍掉80%。
政策制定者指出,个人账户金额的“缩水”是为了强化医保基金的共济功能,确保医疗保障的普惠性。
改革不是要让百姓多掏钱,而是让医保制度更可持续,让更多人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