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最近四川凉山州会东县有个事儿特别火吗?每年8月到9月初,那里简直成了“抓蝉圣地”,晚上漫山遍野都是手电筒的光,热闹得跟过节似的!白拉度村高峰期一晚上能涌进来上万人,连成都、重庆的游客都跑来体验。现场还有人收购,一斤能卖到七八十块钱,手脚麻利的一晚上就能赚好几百。
但你可能想问:这么多人抓,金蝉不得被抓光了啊?可奇怪的是,年复一年,蝉声依旧聒噪,蝉影依旧频现。这事儿还真有点门道,咱们今天就来说道说道。
金蝉到底是啥?它怎么生活的?
金蝉,其实就是咱们常说的“知了”的幼虫。这东西小时候(若虫阶段)在地下打洞生活,靠吸树根的汁液长大,一待就是好几年——长的甚至能待上十来年!等到时机成熟了,也就是夏天雨后的晚上,它们就从地里钻出来,笨拙地往树上爬,然后蜕壳、变身,长出翅膀,成了会叫会飞的成虫。
蜕壳后的成虫寿命其实很短,一般就几个星期。它们在这段时间里疯狂鸣叫(这是雄蝉在求偶)、交配、产卵,然后生命就走到了尽头。雌蝉会把卵产在树枝里,卵孵化后的小若虫就掉到地上,钻入土里,开始下一个循环。
你看,金蝉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地下度过的,地面上看到的只是它们生命里很小的一部分。这就好比一座冰山,你看到的只是水面上的那一角,底下还藏着巨大的部分呢!
凉山为啥这么多金蝉?
凉山州会东县能成为“金蝉宝地”,可不是偶然的,这里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首先,这地方气候温润,雨水充足,特别适合树木生长。山上好多松树、桉树之类的树种,都是金蝉最爱的“食堂”。树多意味着树根也多,地下的若虫们吃喝不愁,自然“人丁兴旺”。
其次,这里的土壤条件也帮了大忙。土质比较松软,不是那种硬邦邦的粘土,小若虫能轻松钻进去,在里面一住好几年也挺舒服。
再加上当地老百姓其实早有抓蝉吃的传统,但不是那种“一扫光”式的抓法,而是年年抓、年年有,说明蝉的种群自己能维持得住。这种传统反而成了自然循环的一部分,就像割韭菜一样,割一茬长一茬。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这地方工业开发相对少,环境污染轻,生态系统保持得比较完整。没有过多使用农药,尤其是不会对地下若虫造成致命伤害,这让金蝉能安安稳稳地在地下长大。
为什么怎么抓都抓不完?
这才是最有趣的部分!看起来上万人抓蝉应该很快就能抓干净了吧?但自然界的设计可巧妙着呢。
第一,金蝉是“分批出土”的。 不是一个晚上全冒出来,而是陆陆续续持续好几个星期。今晚上抓了一批,明晚上又有新的钻出来。而且不同种类的蝉生命周期长短不一,有的三年成熟,有的五年,有的甚至更长,这就形成了“错峰出土”的效果,不会一下子全玩完。
第二,地下的“储备军”太庞大了。 你想啊,每年都有无数蝉卵产下,无数小若虫钻入地下。它们在地下生活那么多年,层层叠叠的不同年龄段的若虫都在等着出土。人们抓的只是当年刚好成熟的那一批,而地底下还藏着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库存”呢!这就好比一个巨大的仓库,你只取了门口的一箱货,里面还堆得满满当当。
第三,人抓的其实只是九牛一毛。 听起来一晚上上万人很吓人,但要知道,山林的面积是巨大的。蝉的分布范围很广,不可能全部被人覆盖到。总有很多“漏网之蝉”成功蜕变成成虫,然后交配产卵,延续香火。
第四,收购价高反而让抓捕有了“可持续”的味道。 正因为金蝉能卖钱,老百姓才会把它当作一种可以年年利用的资源来对待,而不是一次性破坏掉。大家心里都有数,要是真抓绝了,明年的收入就没了,因此形成了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利用”观念。
会东县林业和草原局的负责同志说得好,这事儿不仅让村民增加了收入,还带火了旅游,成了当地的一个特色。其实,这就是人与自然一种奇妙的共生关系。人们享受自然带来的馈赠,而自然凭借其强大的恢复力维持着平衡。
所以啊,下次当你听到蝉鸣声声,或者看到人们打着手电抓蝉的热闹场面时,就可以会心一笑了——这背后是一场持续了千万年的自然戏剧,人类只是近期加入的配角,而大自然,早已写好了永不落幕的剧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