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又是一年教师节,当桂香漫过时光的褶皱,一份跨越半世纪的师生情,在字里行间愈发滚烫。本文作者张庆明,曾以泰安市政协副主席、一级巡视员的身份服务一方,而此刻,他卸下职务光环,回归到1979年泰安四中那个怀揣梦想的文科班长——循着旧笔记本上红笔圈画的重点、手绘地图旁的批注,细数张万云、魏珏两位恩师的温暖:是自行车轮碾过街巷的牵挂,是电灯下逐句讲解的耐心,是“懂家国、记责任”的谆谆教诲。
这不是一份普通的忆旧,而是一场关于“师者力量”的深情回望:恩师不仅以知识为匙,打开了学子通往大学的门,更以言行作灯,照亮了他半生履职的路——从课堂上的“踏实治学”,到岗位上的“为民务实”,师道精神始终是薪火相传的底色。
在这个致敬师者的日子里,这篇文字恰如一封穿越时空的“感恩信”,既为两位平凡却伟大的教师立传,也为所有坚守三尺讲台、以微光点亮他人征途的教育工作者喝彩:师恩从不会随岁月褪色,它会化作前行的力量,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里,生生不息。
教师节忆师恩:两位恩师的微光,照亮我半生征途
张庆明
一、缘起:一纸旧笔记,牵出半世纪师生情
案头摊着本泛黄的旧笔记本,红笔圈画的语文重点是张万云老师的字迹,史地笔记旁“用心记,更要用心悟”的批注,出自魏珏老师之手。又是一年教师节,桂香漫窗,这些带着温度的痕迹,瞬间将我的思绪拉回46年前——那是1979年的泰安四中,是我从青涩学子走向服务一方的起点,更是两位恩师用爱与责任,为我点亮前路的开始。
我叫张庆明,曾担任泰安市政协副主席、泰安市一级巡视员。走过半生职场,从基层到岗位,支撑我始终踏实前行的,除了为民服务的初心,更有那段备考岁月里,张万云、魏珏两位恩师种下的“精神种子”。
二、相遇:特殊年代里,一场改变命运的“重点班之约”
1979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三个年头。对我们这些渴望靠知识跳出农门的农村孩子来说,每一次学习机会都像“救命稻草”。为培育人才,县里从各学校抽调最优秀的教师,在泰安四中组建了三个重点班——两个理科班、一个文科班。
我至今记得拿到文科班录取通知时的激动,更难忘初见两位恩师的场景:张万云老师站在讲台上,握着课本笑言“语文不只是背课文,是让我们从文字里看见世界”;魏珏老师捧着一摞手绘地图走进教室,指着黑板上泰安的位置说“先懂脚下的土地,再看远方的山河”。彼时的我不会想到,这两句话,会成为我后来治学、做事的底色。
三、相伴:三尺讲台外,藏着最暖的教诲与关怀
那时的复习条件远不如现在:夏天靠风扇解热,冬天倚煤炉取暖,晚自习要靠手电筒补光。但两位恩师的付出,让艰苦的日子浸满暖意,他们的教诲,至今仍清晰如昨。
张万云老师:自行车轮上的“定心丸”
张老师的语文课,总能把晦涩的知识讲得鲜活。讲《岳阳楼记》时,她会带着我们品“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让文字里的力量直抵心底;我作文偏题时,她从不在课堂批评,而是利用午休坐在教室木凳上,逐段帮我分析“哪里走偏、如何修正”,阳光落在她发梢的模样,我记了一辈子。
张老师早看出了我备考时的焦虑。那段日子,他总骑着家里那辆旧二八自行车,颠簸五十多里路赶来学校看我,每次都递上厚厚一叠整理好的作文素材,只轻声说“这几篇能学思路”;也总在临走前细细叮嘱:“庆明,别太累,按自己的节奏来就好。”如今想起,那时自行车远远传来的铃声,早成了我备考路上最踏实、最安心的“背景音乐”。
魏珏老师:手绘地图里的“家国课”
魏老师的史地课,是我“看世界的窗口”。他从不上照本宣科,讲中国史时,会结合泰安的古迹说“历史就在我们身边”;讲地理时,他手绘的地图比课本还详细——棕色标山脉、蓝色画河流,甚至在旁标注“这里的气候适合种什么庄稼”。
有次我问他“学好史地有啥用”,他笑着答“知道过去,才能明白现在;知道山河,才能懂得家国”。后来我才懂,这句话藏着做人做事的根本:无论是基层调研听群众诉求,还是政协履职写民生提案,我都记得“要懂脚下的土地,要记百姓的需求”,这份认知,正是魏老师当年种下的。
四、成长:一纸录取通知书,藏着恩师的托举
1979年夏天,曲阜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里时,我第一时间骑着自行车冲去学校报喜。那天张老师不在,魏老师握着通知书比我还激动,拍着我肩膀说“好样的!到了大学也要保持这份踏实”。
后来我才知道,为了我们能考上大学,张老师常熬夜整理资料,魏老师把自己的备课笔记复印了分给大家——他们把“希望”藏在每一份笔记里、每一次讲解中,却从不说自己的辛苦。那纸录取通知书,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更是两位恩师用心血托举的结果。
五、传承:师道如灯,照亮我半生履职路
后来的日子里,我和恩师们的联系从未断过:得知张万云老师任十九中学负责人时,仍常和学生谈心,一如当年对我;她调任泰山区人大副主任、市文化局副局长后,无论审议工作还是推动文化建设,都带着教育者“办实事”的劲头。而魏珏老师,在泰安一中深耕教学直至退休,遗憾的是他已离世——去年我回泰安十九中,站在他曾上课的教室外,想起他的手绘地图、温和笑容,忍不住红了眼。
从当年的文科班长,到后来走上地方工作岗位,恩师的叮嘱始终在耳边:基层调研遇难题,想起张老师教的“耐心听、仔细想”;政协履职写提案,记着魏老师说的“懂家国、记责任”。有次工作遇瓶颈,翻出旧笔记本看到“用心记,更要用心悟”,瞬间找回方向——恩师教的不只是知识,更是做人做事的“根”。
六、致敬:教师节里,致两位点亮我人生的恩师
今天,又到教师节。我想隔空对张万云老师说:“张老师,谢谢您当年的自行车铃,谢谢您的每一份笔记。您教我的‘踏实’,我记了46年,也践行了46年,祝您身体康健、平安喜乐!”
我想对已故的魏珏老师说:“魏老师,您手绘的地图我还留着,您说的‘懂家国、记责任’,我从没忘。您放心,我会继续带着您的期望,为泰安的发展多尽一份力。”
其实,像张老师、魏珏老师这样的教育者还有很多。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在三尺讲台上,用一堂课、一份笔记、一句叮嘱,托举起无数孩子的梦想。他们是微光,却能照亮一个人半生的征途,甚至照亮一方土地的未来。
师恩如灯,薪火相传。这份跨越半世纪的感恩,我会永远藏在心底;而恩师教给我的“踏实、责任、初心”,我也会继续传递下去——给身边的年轻人,给服务的群众,让这份温暖,在岁月里永远发光。
教师节忆张万云魏珏二恩师
又逢菊月忆师年,旧笺红迹尚依然。
张师细剖岳阳意,魏子精描禹甸烟。
车铃入夜传温语,灯影临窗助策鞭。
今朝忝立民生路,半世荣光赖昔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