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无力自行生产整军所需要的各种武器及物资,特别在身管火炮方面,当时连生产75山炮所需的炮管都需要进口。为了解决火炮匮乏问题,国府兵工署想到的办法之一就是以易生产的迫击炮来部分代替,1931年南京金陵兵工厂在法国布朗德1930式81毫米迫击炮的基础上,研制出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随即批量生产装备部队。1934年国军整军方案中,计划为每个步兵团配备1个迫击炮连,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迫击炮连的具体编制情况。
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准备射击
迫击炮连由3个迫击炮排和连部组成,满编145人。迫击炮排由2个迫击炮班,1个弹药班和排部组成。连部包括连长人,副连长1人,特务长1人,军需军士2人,看护兵3人,勤务兵6人,饲养兵8人,炊事兵13人等。排部有排长1人,副排长1人,传达兵2人。迫击炮班有班长1人(炮长),炮手6人,弹药手3人,驭手2人,炮马1匹,配备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1门。弹药班有班长1人,弹药手7人,弹药马7匹。
连长、副连长、排长配备乘马,每人1匹,共计5匹。准尉以上,连长、副连长、排长、副排长和特务长,每人配备驳壳枪1支。全连配备汉阳造马枪42支,其中迫击炮班配备5支。全连携带迫击炮炮弹65箱,主要由21匹弹药马携带,少量人员携带。以1箱3发炮弹计算,65箱就是195发,平均每门炮配弹超过30发。作战时,迫击炮连的辅助人员还可以帮忙携带一些炮弹,作战持久性更强。
国军82毫米迫击炮阵地
不过这个编制只是理论上的,实际要做到并不容易。首先就是缺少骡马,75山炮连都难以配齐,更不用说迫击炮连了。国军大力发展迫击炮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马资源,迫击炮适合人力搬运。至于连长、副连长、排长配备乘马,这更加不可能,有这马资源也就是先用来载炮载弹药啊!人员编制上也有不合理的地方,弹药班的人马比例有问题,2人1马更适合,国军后来的弹药班就是8人4马。
还有一个制约因素就是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的产量,抗战前的产量并不高,南京金陵兵工厂1935年的产量也就180门,要给全国200万军队的每个步兵团都配备1个迫击炮连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此外,步兵营比步兵团更需要82迫击炮火力支援,国军后来搞的整理师/调整师就是把82迫击炮下放到步兵营,每个步兵营配备1个迫击炮排(2门炮)。当然,后来八年抗战中的实战证明1个步兵营配备2门82迫击炮还是太少了,火力明显不够,4门炮才合适,因为日军在步兵大队级配备2门92式70毫米步兵炮,4门82迫击炮才能做到火力压制。
刚出厂的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
抗战中后期国军搞的甲种师迫击炮连是12门炮制,例如远征军的迫击炮连配备12门美制M1式81毫米迫击炮,并且不缺骡马和机动车,加上弹药补给充足,因此火力非常强大,实战中多次压制日军火力。不过这种编制仅限于少量部队,大部分的国军部队根本配不起,主要制约原因就是缺乏骡马,至于机动车运输就更不用想了。没有足够的马匹,炮配多了反而影响战斗力。
因此,抗战时期国军的迫击炮连更多是4门炮制,下辖2个迫击炮排,每个迫击炮排配备2门炮,并且由于缺乏骡马,几乎全靠人力搬运迫击炮和炮弹,编制比较大,4门炮需要127人伺候。这种迫击炮连编制被称为乙种师步兵团迫击炮连编制。
单人操炮
最后介绍一下民20式82毫米迫击炮的主要性能:全重69公斤,炮管长1190毫米(倍径14.5倍),口径82毫米,高低射界45°~85°,方向射界8°~22°,榴弹重3.8公斤,黄磷弹重4.05公斤,炮口初速196米/秒,最大射速20发/分钟,最大射程2850米。运动方式为一马驮载或三人肩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