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击炮是一种常常得不到足够重视的武器,但对前线士兵来说,它们却是真正的噩梦。
二战时期的步兵迫击炮早已远远超越了以往水平——它们由高水平工程师精心设计。而设计这些武器并不仅仅是为了制造,而是为了支援步兵,迅速摧毁前沿阵地,或者释放烟幕进行掩护。
作为一种可怕而阴险的杀戮机器,迫击炮是第三帝国整体战略的一部分,目的是让德国在战场上取得主导地位。不过,并非所有设计都成功,有些可以说是“没能投产”,而另一些则成为了传奇。
今天,我将带大家了解五款最有意思的德国二战时期迫击炮。
一.Kurzer 8 cm Granatwerfer 42(直译:8厘米短管迫击炮42型)
若在战争初期询问任何一名德军伞兵最渴望携带的迫击武器,答案或许会是意料之中的:只要别带什么笨重的家伙。但问题在于,当时现役的装备——例如5厘米口径的leGrW 36——火力过于薄弱,根本无力有效支援步兵作战。解决方案便是Kurzer 8 cm Granatwerfer 42。这款迫击炮实为标准型8厘米s.G.W.34的简化缩水版,甚至被戏称为残肢迫击炮(Stummelwerfer)。
这门迫击炮被设计为标准 8 cm s.G.W.34 的简化与短缩版本。
整炮仅重 26.5 公斤,可方便地拆解成三部分携带,这使它非常适合空降作战。另一方面,尽管炮弹有所改进,但其杀伤力并不算很高。
开始生产于 1941 年,持续到 1943 年。
在此期间共生产了 1591 始/挺(注:原文为“экземпляр”)。但不巧的是,到战争中期,德国几乎放弃了大规模空降作战,因此这种为空运设计的迫击炮变得多余,产线随之停产。尽管如此,对于喜欢军事技术史的人而言,这款迫击炮仍是一次有趣的尝试——试图让迫击炮更便于空运。
二.10 厘米 Nebelwerfer 35(直译:35型烟雾发射器迫击炮):为化学战争而生的迫击炮
如今谈到迫击炮时,我们通常会想到那种能炸裂土壤和岩石的高爆弹。但这种武器还有另一面——使用化学弹药。10 厘米 Nebelwerfer 35 就是这样的武器。它在战争前期设计开发,于 1934–1939 年间诞生,主要用于制造烟幕和投放化学武器。
尽管这个迫击炮的初衷是用于化学作战,它在普通射击中也被广泛使用。口径为105毫米,重量105公斤,射程可达3025米。总共至少生产了757门。截至1942年6月1日,已有700门投入使用。运输时使用专门的可折叠手推车(Handkarren)和弹药车(Munitionskarren),使武器能够快速在战场上移动。
此外,这种迫击炮的弹药生产量也非常巨大。在战争期间,仅这一型号的各类弹药(包括高爆弹、烟幕弹和化学弹)就生产了超过200万枚。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种迫击炮逐渐被更现代的型号取代,如Nebelwerfer 40和火箭发射装置。原因在于其射程有限,以及德国指挥部向新技术转型。但在被替代之前,它仍然是德军武器库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10 cm Nebelwerfer 40(直译:40型烟雾发射器迫击炮):几乎没来得及上战场的巨人
如果前一款仍可被看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遗产”,那么这款迫击炮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真正的科技进化产物。10 cm Nebelwerfer 40 采用了装药筒式(壳体装药)的设计,这在当时的德国迫击炮中十分独特。它是在 Nebelwerfer 51 与 Nebelwerfer 52 原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目标同样是投放化学弹与制造密集的烟幕掩护。
但与其前身不同,NbW 40 的射程大得多——可达 6350 米,且重量已达 约 800 公斤。
换言之,如果说 Nebelwerfer 35 还能被看作是放大版的 8 厘米迫击炮,那么 NbW 40 则已经是一件名副其实的重型武器。只是几乎未能按原定用途(尤其是投放化学弹)广泛使用。原因可能是对手也掌握类似手段,亦或是出于对当时国际条约的形式性遵守。
这种迫击炮的生产时间非常短——从 1941 年到 1942 年。在此期间仅制造了 314 门。
据 1941 年 6 月的数据,部队中仅装备 39 门此类迫击炮。到 1942 年时数量增至 276 门。但随后数量开始下降。仅仅过了几个月,它就被逐步撤出使用,因为它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显得 过于笨重且效率不足。
20 厘米轻型爆破投掷器(leichter Ladungswerfer):用于爆破与开道的迫击炮
现在让我们设想一种装置,更像是便携式炸药装置,而非传统的迫击炮。这就是 20 cm leichter Ladungswerfer —— 一种杆式(套管式)迫击器,专为摧毁工事和突破障碍而设计。它的任务很简单:炸毁混凝土机枪碉堡、切断铁丝网、在雷区中开辟一条通路
有趣的是,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于超口径弹——把弹体套在炮管上,投放后引信点燃炸药。
这种做法允许使用大当量的装药而无需把整套系统做得过于笨重。重量约 93 公斤,射程可达 700 米,装药为 阿莫托尔(Ammotol),装药量约 6.8 公斤。即便不精确命中,爆炸效果也相当可观。
共生产了 158 门这种迫击器。
主要在战争初期使用,直到出现更先进的工兵装备与破障方法。不过即便在战争末期,仍有少数样机继续列装使用。
Granatwerfer 42:苏联迫击炮的克隆版
在军事史上,有时一种武器的胜利会导致另一种武器的失败。Granatwerfer 42 就是这种情况——它实际上是苏联 1938 年型 120 毫米迫击炮 的精确复制品。德国人在哈尔科夫缴获了原型,进行了试验,并意识到这种武器不仅可以作为战利品使用,还应当投入批量生产。
这款 120 毫米迫击炮 由德国在 1943 年 按照苏联 1938 年型团级迫击炮(设计者 B. I. 沙维林)制造。
Granatwerfer 42 由布尔诺的 Waffenwerke Brünn(布尔诺武器厂)工厂 生产,成为德军最大量的重型迫击炮。战争期间共生产 8461 门。到 1943 年 7 月 1 日,部队中已有 1228 门,到 11 月 增至 2698 门。在步兵师中,每个师应配备 24 门,坦克师 16 门,空降师则 63 门。
技术参数也很惊人:口径 120 毫米,重量 280 公斤,射程 6050 米,而造价适中,仅 1200 莱希马克(Reichsmark)。这种选择的原因很简单:它远优于之前的型号,而且生产相对容易。
其特点之一是水平瞄准机构的设计——不使用曲柄手柄,而是采用类似鼓状的旋轮。
这种设计简化了操作,提高了射击精度。有趣的是,这种迫击炮首次列装是在 1943 年 1 月,正值德国面临重型武器严重短缺之时。
迫击炮对比
如果把这五种型号放在一起比较,就会发现: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参数。有时决定性因素是战术任务、后勤,或者只是指挥战略的变化。
Kurzer 8 cm GrW 42 在纸面上表现不错,但战争的现实表明,空降作战并非首要任务,因此该型号被停产。
10 cm Nebelwerfer 35 曾长期作为主力,但后来被射程更远、机动性更强的系统取代。10 cm NbW 40 则完全显示出技术过度复杂化可能对军事规划带来的负面影响。至于 20 cm leLdgW,虽然在其特定用途上有效,但无法与现代工兵装备竞争。
而 Granatwerfer 42 则成为真正的“爆款”。凭借其来源——苏联经验——它结合了可靠性、简单性和高效性,因此成为德国在战争期间产量最大的重型迫击炮。
(感谢收看本频道编译的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