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业生产中,蚜虫、飞虱、粉虱等害虫,由于繁殖速度快、防治困难,已经成了目前发生范围最广、危害最严重的几种刺吸式害虫。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内吸性强、速效性好等特点,可有效防治蚜虫、飞虱、粉虱、叶蝉等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广泛适用于水稻、小麦、蔬菜、果树等作物,这就是烯啶虫胺。
![]()
1、作用机理
烯啶虫胺是一种新型烟碱类杀虫剂,它通过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的乙酰胆碱受体,导致神经信号传导紊乱,昆虫表现出持续兴奋、麻痹,最终因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死亡。
可有效防治蚜虫、飞虱、粉虱、叶蝉、木虱、蓟马等多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广泛适用于水稻、小麦、棉花、黄瓜、茄子、萝卜、番茄、马铃薯、甜瓜、西瓜、桃、苹果、梨、柑橘、葡萄、茶、花卉等多种作物,持效期可达20天左右。
2、产品特点
(1)速效性好。烯啶虫胺对蚜虫、粉虱、蓟马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击倒速度快,害虫取食含有烯啶虫胺药液的汁液后,能在短时间内中毒,一般1-2小时内即可表现出明显的中毒症状,停止取食、行动迟缓、麻痹等,能迅速控制虫口密度,减少害虫对作物的危害,施药后24小时内可见显著效果。
(2)内吸性强。烯啶虫胺具有良好的内吸性,一旦施药,能被作物的根、茎、叶快速吸收,并迅速传导到植株各个部位,这使得药剂能够到达害虫隐蔽的取食部位,即使害虫在叶片背面或茎秆内部取食,也能接触到药剂,杀虫效果会更全面,效果更好。
(3)混配性好。为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性产生,烯啶虫胺常与其他杀虫剂复配使用,如吡蚜酮(可增强对飞虱、蚜虫的速效性和持效期)、联苯菊酯(能扩大杀虫谱,兼治鳞翅目害虫)、噻嗪酮或阿维菌素(提升综合防效,防治抗性蓟马或粉虱)、氟啶虫酰胺(协同增效,延缓抗性)等。
(4)安全性高。在正常使用剂量下,烯啶虫胺对环境和非靶标生物相对安全,对哺乳动物、鸟类毒性低,对作物安全,高含量使用对作物几乎没有药害影响,残留期短,尤其适合挂果期使用。
3、复配与混剂方案
烯啶虫胺没有触杀作用,杀虫速度没有触杀型快,单一使用还会出现持效期短、易产生抗性等问题,因此实际应用中常与其他杀虫剂复配使用,或使用它们的混剂产品。
(1)烯啶·吡蚜酮:防治水稻稻飞虱、稻蓟马,小麦、棉花灰飞虱、烟粉虱、蚜虫、蓟马等,每亩可用80%烯啶·吡蚜酮10-15克,均匀喷雾,重点喷施叶背;防治蔬菜蚜虫、白粉虱、烟粉虱、瓜蓟马等,在虫害初发期,可用80%烯啶·吡蚜酮5克,兑水15公斤喷雾,叶片正反面均匀覆盖。
(2)烯啶·呋虫胺:防治番茄、辣椒、黄瓜、茄子、豇豆等作物烟粉虱、白粉虱、蓟马等害虫时,可用60%烯啶·呋虫胺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液均匀喷雾,可有效控制白粉虱、烟粉虱、蓟马等害虫的蔓延。
(3)烯啶·噻嗪酮:防治水稻稻飞虱,每亩可用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20-24克,兑水30-45升,均匀喷雾,注意叶片正反两面都要喷施。
除了上面几个常见的混剂产品外,还有烯啶·联苯、烯啶·噻虫嗪、阿维·烯啶、烯啶·异丙威、氟啶虫酰胺·烯啶虫胺等,在使用时,这些配方可交替使用。
注意事项
(1)烯啶虫胺不能与波尔多液、石硫合剂等碱性农药混合使用;高温下使用易发生药害,不要在30℃及以上时使用,避开高温。
(2)若虫害发生严重,建议用高含量烯啶虫胺,或与其他杀虫成分药剂复配,杀虫效果更好;每季作物最多使用不超过4次。
(3)不同作物上烯啶虫胺的安全间隔期不同,一般在收获前7-14天停止施药;烯啶虫胺对蜜蜂高毒,使用时需注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