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 7 个月,我的 C 刊终于录用了!” 一位大学教授、博导兼期刊审稿人在朋友圈分享喜讯时,配图里的录用通知格外刺眼 —— 对很多青年学者来说,别说 7 个月录用,就连走到终审环节,都已是奢望。
在学术圈,“发论文” 早已成为青年学者绕不开的 “生存课题”,可这条路,却越走越窄。
僧多粥少:青年学者的 “发表困境” 有多严峻?
教育部公开数据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过去十几年,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数量大幅增长,从 2006 年的 36.4 万人飙升至 2023 年的 97.9 万人,翻了近 3 倍;社会科学领域的博硕士研究生在校人数也不甘示弱,从 2015 年的 74 万人增至 2021 年的超 130 万人,短短 6 年增长近 80%。
然而,学术成果的 “出口” 却在不断收紧。2013-2022 年这 10 年间,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总发文量不升反降,从 9.2 万篇跌至 7.3 万篇,减少了近 2 万篇。一边是嗷嗷待哺的 “学术新人” 不断涌入,一边是核心期刊的版面持续压缩,“僧多粥少” 的矛盾被拉到极致。
某综合类 C 刊编辑透露,曾有一年刊物收到 6000 多篇投稿,最终仅 120 篇能成功见刊,中稿率不足 2%。这意味着,每 100 位投稿者里,只有不到 2 人能脱颖而出。更扎心的是,身份有时会成为 “隐形门槛”—— 一位 985 高校博士生做过一次 “实验”:将同一篇论文分别以 “导师一作” 和 “自己独立署名” 投递同一期刊,结果前者秒过初审,后者却石沉大海,连被评审的机会都没有。
对青年学者而言,发论文不仅是毕业、评职称的 “硬指标”,更是在学术圈立足的 “入场券”。可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和隐形的壁垒,不少人只能在一次次拒稿中消磨热情,甚至怀疑自己的学术选择。
署名 “怪圈”:学生要成果,期刊看身份,导师很无奈
如果说 “低中稿率” 是青年学者的第一道坎,那 “论文署名” 就是更让他们头疼的难题。
“我的第一篇论文改到第八稿,自己都不想看了,但老师每一版都认真修改标注,说实话该他拿一作……”
“导师改完跟我说:‘本应你是一作,但这样影响发表,把你列为二作,你看行吗?’”
“法学生没老师带,硕士想发核心根本不可能。”
这些来自硕博士的真实吐槽,揭开了学术圈的一个 “怪圈”:
- 对期刊来说,更倾向于录用名家(教授、副教授)署名的论文。很多 C 刊编辑坦言,会考虑论文发表后的他引率,尤其是 C 刊他引率,而名家的文章往往更受关注,博士生、讲师的文章容易被 “轻视”。
- 对学生来说,各类成果评价(毕业、申博、找工作)大多只承认第一作者。如果自己辛苦写的论文,因为要 “挂导师一作” 而无法作为核心成果,劳动成果得不到认可,积极性很容易被打击。
- 对导师来说,不少人并没有直接参与学生某篇论文的研究,却因为期刊的 “隐形要求”,不得不 “被迫” 署名一作,内心也满是无奈 —— 既不想 “侵占” 学生的成果,也不想耽误学生的发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宁的观点很中肯:“问题的关键不是导师应不应该署一作,而是文科论文长期形成的署名方式,有必须改进的地方。” 硕博士在导师指导下写论文,本质是学术合作,师生双方的贡献都该在署名中合理体现,探索 “双赢” 的署名方式,才是破解困境的关键。
发核心不是 “急活”:这些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每到评职称、项目结题的节点,总有老师着急地咨询:“我需要一篇核心,越快越好,最好 X 月就能出来!” 可学术发表从来不是 “加急件”,想要顺利发核心,这些真相必须正视。
真相 1:
很多人以为 “急着用稿” 就能让杂志社优先处理,其实不然。核心期刊的审稿流程(初审、外审、终审)、版面安排都有严格的周期,少则 3-6 个月,多则 1 年以上,不可能因为某个人的 “着急” 就打破规则。
去年有位青年教师,评职称前 3 个月才开始准备核心论文,找了好几家期刊都被拒,最后只能错过评审。如果他提前 1-2 年开始规划,留出写稿、修改、投稿的时间,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发核心的第一步,是 “提前准备”,而非 “临时抱佛脚”。
真相 2:
对普通老师、青年学者来说,没有教授的 “名家光环”,文章质量就是唯一的 “敲门砖”。如果只是随便写一篇,没有创新观点、逻辑混乱、论据不足,就算投再多期刊,也很难被录用。
好文章从来不是 “一蹴而就” 的,而是 “磨” 出来的。可能需要反复查阅文献、调整框架、修改措辞,甚至推翻重写。但一旦磨出一篇高质量论文,不仅能顺利发表,还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 后续再写文章,逻辑、思路都会更清晰,质量自然也会跟着提高,形成 “良性循环”。
真相 3
很多人写论文只是为了 “应付指标”,从选题到写作都很敷衍,这样的文章很难有竞争力。其实,学术研究的本质是 “解决问题”—— 找到自己感兴趣且有价值的课题,沉下心去调研、分析、论证,写出有深度、有新意的内容,这样的论文才会被期刊认可。
毕竟,核心期刊的使命是传播优质学术成果,而非 “帮人完成指标”。当你把 “做研究” 当成本分,而非负担,写出的文章才有 “灵魂”,发表也会变成水到渠成的事。
青年学者发论文难,是学术圈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期刊、高校、师生共同努力去改善 —— 期刊可以优化审稿标准,减少对 “身份” 的依赖;高校可以调整成果评价体系,认可师生合作中的合理贡献;师生之间可以更坦诚地沟通,明确各自的贡献和署名意愿。
但对每一位青年学者来说,与其抱怨 “太难了”,不如从现在开始做好规划:提前准备、打磨文章、沉心研究。毕竟,学术之路没有捷径,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成果,才最扎实、最有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