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上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6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会议上,2025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正式公布,我国申报的云南元阳哈尼梯田、江苏句容赤山湖灌溉工程、四川彭州湔江堰、北京门头沟永定河古渠灌溉工程全部成功入选。至此,全国已有42处灌溉工程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其中江苏全省共有4处,包括2021年最早入选的高邮市“里运河-高邮灌区”,以及之后相继入选的兴化垛田、洪泽古灌区。
据介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2014年由国际灌排委员会设立的最高级别水利遗产荣誉。
赤山湖灌溉工程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始建于公元239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是目前秦淮河上游重要的灌溉与防洪调蓄工程,灌溉面积7.7万亩。
句容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座始建于三国的水利工程,从三国孙权“筑塘开渎”的创举,到清代左宗棠“系统治水”的实践,见证着中国水利文明的演进历程。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古人因地制宜构建的“三维治水体系”:利用句容特殊地势,创造性地以“低乡蓄水、高乡壅水”策略实现全流域调蓄,其科学理念至今仍在灌溉、防洪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对于下游低洼地区,具有滞洪、蓄水、灌溉等功能,六朝时期,筑湖埂置百堽堰,蓄积湖水灌溉。唐代至近代,在赤山湖出湖引河上建斗门或闸坝,用于调控湖水蓄泄,兼具蓄水灌溉和滞洪功能。当代,在赤山湖外围建设环河并设置控制闸,引河上增设闸站,进一步强化了赤山湖的防洪和灌溉功能;对于上游丘陵地区,则可以蓄洪、壅水、灌溉。宋代以后,在赤山湖入湖河道上建闸坝蓄洪、壅水,在河岸设涵闸引水灌溉。当代,在赤山湖上游建水库蓄水,水库与赤山湖形成联调水源,通过配套灌排渠系,形成了灌溉面积更大的赤山湖灌区。目前,在13项赤山湖灌溉工程遗产中,有8项仍在发挥原有功能。
句容市赤山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湖畔至今保存着江苏最早的水文观测设施——磐石水则。这处遗址见证着宋代以前先民“春夏七尺、秋冬四尺”的科学用水规范。配套的“湖条”管理制度更显超前:设立专职“湖长”进行网格化管理,制定围垦红线,创新“传食田”保障维护经费,甚至建立“游街连坐”的问责机制。这些记载在史书上的规章,与今天“河长制”“生态红线”等现代治理理念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
此外,现代赤山湖仍然续写着新的传奇。在湖的上游兴建水库,扩大防洪灌溉效益,“上游水有所纳,下游水势自缓”得到实现。目前,作为秦淮河流域唯一的调蓄湖泊,赤山湖负责调蓄上游527平方公里的洪水,成为秦淮河流域防洪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2016年特大洪水中,沿湖群众撤离家园、启用滞洪区,又一次为南京防洪作出了贡献。
通讯员 马骏 王维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曹德伟
(赤山湖管委会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