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用心,再小的生命也能绽放出大大的光彩。”济南市市中区泉泽小学的“绿萝小卫士”一边给绿萝墙浇水一边说。泉泽小学有一群由对大自然充满好奇与热爱的孩子们组成的“绿萝小卫士”团队。小卫士们定期为绿萝浇水、去除黄叶和枯叶,每一次细心的照料都见证了它们的茁壮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耐心与坚持,也体会到了生命成长的不易与喜悦。
近年来,济南市市中区泉泽小学以“打造无界限生态环境教育,培育绿色未来公民”为核心目标,立足“环境—课程—实践”三位一体框架:打造校园生态空间,营造沉浸式学习场景;推动课程融合创新,将生态环境教育融入项目化学习;建立家校社联动机制,延伸生态环境教育场域,助力“双碳”教育实践,致力于探索“全员、全程、全域”的生态环境育人新范式。学校组织的“打造‘无界限生态教育’,培育绿色未来公民”案例入选生态环境部“2025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学校生态环境教育先进典型案例”。
打造“生态化校园”空间
在泉泽小学,生态环境教育不是课本上的概念,而是渗透在每一寸空间里的生命体验。2140平方米的太阳能光伏板与5台风力发电机组成“风光互补”系统,年发电量达40.6万千瓦·时,满足全校85%用电需求。教学楼大厅的“生态数据中台”实时跳动着能耗、碳排放数据,孩子们路过时总会驻足讨论:“今天我们比昨天少用了10度电!”
学生们在科学课上发现,雨水收集系统年回收的700余吨雨水,不仅灌溉了“空翠圃”生态菜园,还让校园里的月季比往年早开了两周。大家兴奋地在生态日志里写道,“原来节水不仅能省钱,还能让花朵更早拥抱春天!”
这里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共享教室打破年级界限,厅廊空间展示着学生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的“海洋生态墙”,垃圾分类角记录着每周“环保小标兵”的竞赛成绩。“垃圾分类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泉泽小学的“清源智科工作室”带领学生,用一年时间完成了全校垃圾分类课题研究。从教室里的四色分类垃圾桶,到“可回收物创意工坊”里用废纸箱制作的济南地标模型,孩子们用行动证明:环保可以很有趣。学校与瑞典拉卡贝卡小学、香港孙方中小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垃圾分类回收,相关合作项目每年通过变卖可回收物品收益8000余元。
让校园生活成为环保“活课本”
泉泽小学以真实问题为导向,以项目化研究为实践路径,开发“1+1+N”生态环境教育课程体系,让生态环境教育贯穿学科与生活:“分餐管理”课程引导学生设计“光盘行动”海报,“食育工坊”里孩子们用校园自种的薄荷制作饮品,“田园卫士”项目则带领学生观测土壤湿度,学习用科技手段守护植物。就连厨余垃圾也变身“宝贝”——通过微生物发酵成为有机肥,滋养着“生态牧场”里的蔬菜,最终端上学校的食堂餐桌,形成“餐厨—肥料—种养”的闭环,资源利用率提升60%。
家校社联动:让绿色生活成为习惯
“妈妈,我们家的节水挑战成功啦!”每周五,泉泽小学的家长群都会被这样的消息刷屏。学校推出的“家庭生态实践计划”,通过“每周节水挑战”“旧物改造大赛”等活动,让2000余个家庭拥抱低碳生活。一位家长在反馈中写道:“孩子现在连刷牙都要用杯子接水,说‘不能让水龙头孤独地流泪’。”
从一株绿萝到整个生态系统,济南市市中区泉泽小学通过一系列的“无界限生态环境教育”实践,实现了环境建设、课程创新与家校社联动的深度融合,为新时代生态环境教育提供了可推广的新模式。
来源 | 环境教育杂志
编辑 | 张春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