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键盘上敲下这些文字之前,突然想起一件往事。
关注我旧号的朋友应该清楚,我曾经在教培行业工作过一段时间。前几年,我和同事曾受邀到一所公益性质的残障学校开展过一次课程合作。
在课程开展之前,相关负责人特意叮嘱我们:千万不要带着任何异样的眼光和语言。我们都懂。
学校不大,分上下两层,有绘画教室、合唱教室、乐器房、钢琴角……
孩子们的父母通常在教室外陪伴着,当然,不只是孩子。
还有一些年纪比我还大,但因为智力障碍留在这里继续学习的人。三十出头的年纪,他的母亲每周固定带着他来学合唱,头发已经花白。
每每看到这样的场景,我这个泪点极高的人总会情不自禁地,转头躲避人群拭泪。
我会想,若有一天,这些父母丧失了照顾孩子的能力,如果命运对他们如此寒薄,而孩子还未能独立生活,那又该怎么办?
谁能为这些孩子提供真正的保护?
9月9日,南方都市报有这么一则新闻,让我觉得应该说道说道:
今年19岁的孤独症男生小武(化名),通过笔试、面试,拿到了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录取通知书。
那是今年5月的事。
可当8月30日,他满心欢喜地去报到时,却被现场告知“学校不招收孤独症学生”,随后被“劝退”。
这不是传言,而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小武的父亲说,当时只是因为孩子写字慢、字迹潦草,老师问起情况,他如实解释孩子是轻度孤独症。
结果一句话,换来的是沉重打击。
校方称,他们缺乏接收孤独症学生的师资和条件,无法保障孩子的学习生活。
最终,小武错过了其他学校的录取机会,如今只能待在家里,情绪低落。
看到这则报道时,我第一个反应是:
如果一个孩子能顺利通过笔试和面试,能拿到录取通知书,这已经说明他具备了学习的基本能力。
可是学校为什么还是要在最后一步,把他挡在门外?
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广东省残疾人联合会早在3月份就发过文件,明确招生对象是“残疾人学生”,只是“以肢体残疾和言语残疾为主”,并没有排除孤独症。
而且小武的家人提供了残疾人证,相关信息是透明的。
换句话说,信息不对称并不是借口,学校完全有机会提前确认,却选择在孩子到校报到那一刻,才把拒绝甩出来,这就有点过分了。
这样没提前通知的处理方式,本身就透着一种冷漠:
既不给书面文件,只用电话告知;既不提前审查,反而让学生浪费数月时间;既不承担责任,还搬出一句“条件不具备”。
一句“我们没有这方面的师资”,就能把责任推得干干净净。
可是,试问一句:
既然没有条件,当初为什么要合作招生?既然没有师资,当初为什么要发放录取通知书?既然不接收,为什么要等到孩子人已经站在校门口,才来宣布“对不起”?
如果说社会的歧视是一道长久存在的高墙,那么类似的事件就是一块块新砌的砖。
小武原本可以在同龄人的环境里继续学习,原本能在自己努力后享有平等的机会,但却被学校制度性的忽视硬生生堵在了门口。
是的,学校也有难处,他们确实没有专业的资源和老师来应对孤独症学生。
听起来似乎合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是小武的错吗?
难道因为社会没有提供支持,就可以剥夺孩子已经得到的机会吗?
如果录取通知书都不能兑现,那所谓的“教育公平”又算什么?
尊重强者不难,真正考验人性的,是能否接纳和保护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人。
“星星的孩子”被拒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制度和观念交织下的尴尬。
当然,小武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
报道里提到,这次被“劝退”的孤独症学生,还有另一个。
只是那名家长选择了“理解”,默默放弃。
可是,真的能理解吗?
还是说,这种理解其实是一种无奈的屈从?
如果明面上,倡导“无障碍社会”,提倡“融合教育”,可一到具体环节,就变成了“条件不具备”。
一句“条件不具备”,把所有责任都交还给家庭,把所有困难都推到个人肩上。
我特别想说,所谓“条件不具备”,很多时候不是事实,而是一种借口。
条件,是可以建设的,是可以逐步改善的。
但拒绝,则是一种选择。
到头来,被剥夺机会的人群越来越多,而教育的门槛越来越窄。
在我看来,这件事的残酷,不仅仅在于对小武的拒收,更在于它释放出的信号:
即便你努力过,即便你通过考试,即便你手握录取通知书,依然可能在最后一刻被无情排斥。
努力的意义,被现实碾碎。
这不是学校该有的温度。
温度,不是看那些人声鼎沸的口号,而是看在最薄弱的地方,能不能点起一盏灯。
小武这样的孩子,就是最需要那盏灯的人。
可现实呢?
在执行环节冷漠无情。
这就是为什么,当看到校方说“学校对残疾人事业还是做出了很大贡献”,我只觉得刺耳。
贡献不是拿来当挡箭牌的,更不是拿来掩盖问题的。
贡献,是在问题出现时,有勇气去面对,而不是推脱。
归根结底,这件事折射出的,是有些学校对残障群体长期以来的“选择性善意”。
在宣传需要的时候,他们是“励志典型”;在文件里,他们是“重点扶持对象”;可一旦落到现实操作,他们就可能变成“难以承受的负担”。
这种前后落差,才是最让人心寒的。
很多人可能没有意识到,教育机会一旦被剥夺,对残障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
他们的选择本就有限,而社会又常常以“条件不具备”为名,进一步缩小他们的道路。
久而久之,他们就被推向边缘,被迫沉默。
在这事中,能否提前核实信息,能否在发现问题时妥善沟通,能否给出合理的安置方案,能否提供真正的支持,这些才是真正的考题。
今天的孩子如果依然要靠“碰运气”才能得到公平教育,那么学校所谓的“贡献”,就是空中楼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