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启蒙老师
——写在第41个教师节
蒋德明
古人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今年教师节也是我亲爱的启蒙老师罗素珍老师九十大寿,我提笔写下浓浓的思念和感恩,给我的老师送上祝福。
罗老师是阆中人,20世纪50年代初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在旺苍县当老师,后来80年代初调到当时广元县河西区东坝乡的南河村小。她,对我而言,可以说是启蒙之恩,人生的第一堂课是她给我上的。罗老师在40年前走进我的生命里,给我方向,给我力量,让我茁壮成长,她有时像父亲一般严厉,有时又像母亲一般温暖,严父慈母的情怀,在罗老师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我们和耄耋之年的罗老师还经常联系,发微信、打电话,一如儿时的样子,总能让老师觉得我们就在她的身边。
1985年作者幼儿园毕业照(前排左一为罗素珍老师)
2015年作者(右一)与同学去看望罗素珍老师合影
2021年12月,我生下幺女瑞贞,当罗老师在我的微信朋友圈看到我分享的喜悦,年近九旬的罗老师到我家做了一次“家访”。“家访”这个词,只存在于以前。那时,天比现在更蓝,星星也比现在闪亮,以前的老师经常会到学生的家里家访。不管是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在那个时候的老师眼里,都是她的孩子,她都会一视同仁地爱着这些娃娃。
2021年罗素珍老师到作者家中“家访”留影
罗老师的行为深深地触动了我内心的很多东西。中国古代的三教文化当中,各个教派的教学目的也很相通。儒家和道家教学的目的都是把“孝亲尊师”摆在首位,佛教教学的目的亦是把“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摆在首位。但是,“孝亲”和“孝养父母”是老师教育的内容,而“尊师”和“奉事师长”则是父母教育的内容啊。如父母带儿女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这就是“尊师”和“奉事师长”的具体行动,这就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这样的教育方法才能出人才,这当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在我亲爱的老师九十大寿到来之际,我把老师40年来对我们的爱,这40年我们的师生之情凝结在一副对联中,并把这副对联献给我亲爱的老师:
四十年
雨润风和
当时稚子承慈训
恩深似海
九秩寿
松青鹤健
此日霞觞祝懿范
教泽如天
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永垂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的心灵之上,这才是真正的永存。
少遇良师,是人生第一大幸事。感恩有您,在我最需要的时候遇到您,陪伴我走过每一个成长的日子。
无尽的恩情,永远铭记心中!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蒋德明(四川广元人,现任中国社会经济调查研究中心驻成都办事处党组成员、副主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