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韫欢的一生跨越了从清朝覆灭到新中国成立的巨大社会变迁,她本人也完成了从皇室女到普通公民的身份转变。她是曾经的“七格格”,也是后来的“金老师”。
从“七格格”到“金老师”
爱新觉罗·韫欢,1921年生人。她与末代皇帝溥仪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也是溥仪最小的妹妹,人称“七格格”(姊妹中排行老七)。
她与最前头几个哥哥姐姐不同,她出生在民国。父亲载沣本就是个较为新派的人物,早年剪辫子、安电话、穿西服、买汽车……件件都走在人前。因此这个民国年间出生的“七格格”,年少时便更少束缚,接受了新式教育,对世界很有一番自己的看法。
韫欢26岁那年走出王府花园,进入到一所学校开始工作。虽然只是作为四哥的助手,但也为她之后的职业选择奠定了基础。
隔了一年(1948年),韫欢与朋友一起开办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坚志女子职业学校”,并以“金志坚”的身份开始活动。自此,“金老师”,这个韫欢用自己的付出与奉献换来的称呼,成了韫欢最喜欢听的称呼。
1950年,韫欢以“金志坚”之名被政府录为公办小学教员,成为兄弟姊妹中第一个参加革命工作的人。韫欢从不和人提起自己的过去,以自己的劳动和奉献为荣。
直面历史的清醒
韫欢是个极清醒的人。当年溥仪投靠日本建立伪满洲国,11岁的小韫欢就觉得极不理解并感到羞耻和困惑。后来在几个兄弟姊妹还不愿放下身段时,她就明确了自己的身份——不是皇家格格,而是普通公民。
“我的家族是中国历史的罪人,但这一生,还能为人民服务,是我最大的荣幸。”
这是韫欢临终前所说的话,带着直面历史的清醒。韫欢认识到清王朝后期的闭关锁国、漠视民生以及家族某些成员(如溥仪在伪满时期)的行为,给国家民族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与她的哥哥溥仪的反思是有明显不同的。
溥仪也认错,但他总是将错归咎于外界,强调自己的身不由己,是带着被动与不完成的认错。
韫欢的前半句是对历史责任的清晰认识,那么后半句就是对新社会、新身份的认同。她从受人服侍的格格转变为服务社会的劳动者,她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对旧出身的超越。
与其他几个兄弟姊妹不同,韫欢融入新社会的姿态是积极的,是主动的,她选择彻底地告别过去,拥抱新社会。
韫欢临终前的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一生的总结,更承载了对历史的反思。
溥仪的一生被历史洪流裹挟,他的认罪是生存策略与部分真诚反思的混合体;而韫欢主动跳出了洪流,站在了人民一边,用最清醒的视角对历史和个人命运做出总结。她用自己的一生来诠释了一句话——“出身无法选择,但道路可以”。
参考文献:
[1]张微.末代皇帝溥仪和他的妹妹们(上)[C]//.溥仪研究 2014年第2期.[出版者不详],2014:25-3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