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击鼓惊天,气象万千
“雷公电母”在民众心中享有崇高地位,人们对他们崇拜备至。面对雷电,人类深感自身渺小,几乎不堪一击,将雷视为上天神灵的震怒,雷神便由此应运而生。
在远古时代,打雷这种自然现象被视为极其神秘之事。时至今日,尽管我们已知晓雷的成因,但对雷仍怀有难以抑制的敬畏与惊惧。天与地相距遥远,古代人们只能凭借想象去揣测天上的奥秘。每当乌云密布、雷声轰鸣,人们便被想象中的神灵所震慑,加之闪电有时会引发火灾,甚至夺去众多生命,更让人感到在雷电面前,自身是何等渺小,几乎无力抵抗。因此,在风雨雷电交加之际,他们由衷地崇拜这位未曾谋面的神灵。人们将雷视为上天神灵的震怒,雷神便随之诞生。雷产生时的特征,赋予了雷神一副震怒的形象,人们无法想象雷神会如寿星般慈眉善目、和善待人。在民间,人们习惯将雷神称为“雷公”。
先秦时期,人们对雷神的形象尚未固定。《山海经》中记载,雷神栖息于名为雷泽之地,其形象为半人半兽,身形似龙,头部则为人形。其腹部能膨胀至巨大,一旦鼓动,便会发出雷鸣之声。古人所言的雷泽,即今之太湖一带。
《山海经》中还描述了另一奇事:在东海之隅,有座名为海波山,山上栖息着一神兽,人称夔。夔的外形似牛,通体灰色,却无牛之犄角,且仅有一足,常在水边游荡。平日休憩时,夔无声无息,但每当其出入山水之间,便会引发雷声轰鸣,风雨大作,而夔本身所散发之光芒,犹如闪电般耀眼。古人视夔为雷兽。相传后来,夔被黄帝擒获并斩杀,其皮被制成一面巨鼓,骨头则用作击鼓之棰,每击一下,鼓声可传五百里之远。黄帝借此鼓威震天下。
另有说法称,华夏之祖黄帝诞生于电闪雷鸣之际。还有传言,黄帝曾是掌管雷雨的天神,后降临人间,成为华夏之祖。有趣的是,道教尊奉黄帝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简言之,即视黄帝为雷神。
关于雷神的传说多种多样,其形象更是众说纷纭。在汉朝时期,人们将雷神彻底人格化。他常乘坐一辆雷车,车上置有一面大鼓,每当雷神击鼓,雷声便在天地间隆隆作响。雷神长居雷车之上,在天空中不断巡游,因此在风起云涌之际,雷声随处可闻。
随着时间的推移,雷神的形象逐渐变得鬼怪化。晋朝干宝所著《搜神记》中对雷神的描绘极为细致:雷公的头颅似猴,身形却如畜生,体毛长达三寸,眼睛宛如铜镜,嘴唇红艳如血。
到了唐朝,人们认为雷神拥有猪头,身躯则类似传说中的麒麟。也有人将雷神视作一只怪鸟,体态瘦小,生有双翅和鸟喙。
直至明清时期,雷神的形象才趋于稳定。雷公被描绘成一位力士,袒胸露背,背生双翅,头上有三只眼睛,脸色红似猴子,嘴部却呈鸟喙状,脚爪如鹰般有力,手持粗大的鼓棒,威风凛凛。这种雷公形象一直流传至今,许多民俗画中的雷神正是以此为蓝本。
后来,在中国传统的民俗神祇中,提到雷公,必然会有电母相伴出现。“雷公电母”在民众心中享有崇高地位,人们对他们怀有深厚的崇拜之情。雷神形象已完全世俗化,不再带有远古时代的宗教色彩。老人们常给孩子们讲述雷公电母的故事,天真无邪的儿童总是听得津津有味。
在古代小说中,雷神的形象颇为相似。《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长着一张尖嘴猴腮的雷公脸;而《隋唐演义》里李渊之子李元霸的形象也被视为雷神的化身;甚至《封神演义》中描述周文王的最后一个儿子,因食用了一种奇果,也变成了雷神的模样。这三个人物形象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相貌丑陋,身材瘦小,却往往拥有超凡的能力,性情喜怒无常。或许作者在塑造这些人物时,正是参考了民间流传的雷神形象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