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2025年9月7日,东京首相官邸的一则消息震惊了日本政坛,执政未满一年的石破茂,以“难以承担选举失利责任”为由辞去自民党总裁及首相职务。
消息一出,不仅日本国内派系蠢蠢欲动,国际社会也纷纷聚焦此次事件的后续影响。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事情还不到48个小时,第二记“重磅消息”便接踵而至。
9月8日,中国外交部以部令形式正式发布制裁公告,直指日本新任参议员,动用《反外国制裁法》祭出冻结资产、禁止入境等多项措施。
为何中国要选择在日本政局“新旧交替”的敏感期果断出手?
石破茂的下台
2025年9月7日午后,日本首相石破茂在首相官邸召开记者会宣告辞职,此时距离他2024年10月出任首相,尚不足一年时间。
这位曾试图以“打击黑金政治”为突破口重塑自民党形象的政治家,终究没能扛住内外双重压力的夹击,而连续的选举败绩,成为了压垮他执政生涯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4年10月的日本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与盟友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仅斩获215个议席,未能达到议会半数,这是该党2009年重新掌权以来,首次在众议院失去多数席位优势。
屋漏偏逢连夜雨,2025年7月的参议院选举中,执政联盟再度失利,彻底丢掉参议院过半数席位,创下自1955年自民党成立以来,首次在众参两院同时失去多数地位的难堪纪录。
选举的接连受挫迅速引发自民党内部的动荡,自民党向来派系交错,而石破茂长期被视作党内“非核心派系人物”,始终未能在复杂的派系网络中站稳脚跟。
众议院选举失利后,党内已有不少声音要求他承担责任,参议院选举的惨败,则让这种呼声直接演变成了公开的“逼宫”。
据富士新闻网统计,截至9月7日零时,已有131名自民党国会议员及20个地方党组织呼吁提前举行总裁选举,距离启动提前选举的“支持门槛”已非常接近。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党内核心层的倒戈,自民党干事长森山裕、政务调查会长小野寺五典等关键高层相继表态愿辞去职务,前首相麻生太郎等党内资深大佬也公开支持提前举行总裁选举。
多重压力之下,石破茂彻底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局。
国内的经济难题与外交争议,进一步动摇了他的执政根基,日本民众对持续攀升的物价和停滞不前的工资水平怨声载道,超市货架上每周更换的价签,成了民众生活压力不断加剧的直接体现。
而由石破茂主导与美国签订的关税协议,也遭到舆论抨击,认为其对美方作出过多让步,损害了日本经济利益。
在这样内外交困的局面下,石破茂最终以“避免自民党陷入分裂”为由选择辞职,成为继2020年安倍晋三卸任后,第三位任期未满便离任的日本首相。
而就在石破茂宣布辞职的次日,中国外交部发布的一则制裁公告,让日本参议员石平这个名字骤然进入大众视线。
中国的点名制裁
公开资料显示,63岁的石平1962年出生于四川,1988年赴日留学,2007年加入日本国籍。
赴日后,他以“评论家”“外交专家”等身份活跃在日本媒体,逐渐成为保守舆论场的常客。
2025年,他以日本维新会成员身份参加参议院选举,最终以47939票的得票率位列该党比例代表名单第四位,成功当选参议员,完成了从媒体评论员到国会议员的身份转变。
石平所属的日本维新会有着鲜明的政治底色,该党前身为“日本维新会”,由大阪市市长桥下彻创立,主张地方分权和修宪,被学界归类为中右翼民粹政党。
其党纲中明确推动治理结构改革,在安全议题上持保守立场,这与石平长期关注的政治方向高度契合。
石平的参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2025年2月他宣布参选后,曾在3月以网络争议为由宣布退选,短短三个月后又再度复出。
促使中国出手制裁的,是石平长期以来的争议行为,外交部公告明确指出,他长期在台湾、钓鱼岛、历史等多个问题上散布谬论,公然参拜靖国神社,严重违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和一个中国原则。
这些行为不仅触犯了中国的主权底线,也违背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
作为一名出生于中国、后来归化日本的政客,石平的言行始终游走在敏感地带,最终成为中国《反外国制裁法》实施以来被制裁的首位日本国会议员。
中国制裁“时机”的考量
9月8日,中国外交部以第17号部令形式发布制裁决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外国制裁法》,对石平采取三项措施。
冻结其在华境内动产、不动产及其他各类财产,禁止中国境内组织和个人与其进行交易合作,对其本人及直系亲属不予签发签证、不准入境,包括香港和澳门地区。
辽宁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陈洋指出,这是中国首次制裁日本国会议员,释放出通过法律工具维护国家利益的明确信号。
选择在石破茂辞职次日实施制裁,背后有着深层的战略考量,此时的日本政坛正处于权力真空期,自民党忙于筹备10月的总裁选举,各派系聚焦于新领导人的争夺,无暇他顾。
这种时机选择既避免了将制裁升级为国家间的对抗,又能最大化制裁的震慑效果。
分析人士认为,在日本右翼势力借选举获得更多话语权的背景下,中方通过制裁单个极端政客,相当于从宏大的中日关系叙事中精准摘除“噪音源”,既表明了立场,又为两国关系保留了缓冲空间。
这次制裁也是对日本政局可能右倾的预防性回应,石破茂在任期间对华态度相对温和,曾通过高层互动传递缓和信号,而热门继任者中不乏高市早苗这样的右翼政客。
如果日本对华政策转向强硬,类似石平的极端言行可能会增多,中方此时出手,相当于划出清晰红线,任何损害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都将付出代价。
这种“精准制导”式的反制,既避免了对中日整体关系的冲击,又能有效警示潜在的效仿者。
结语
石破茂的黯然退场反映了日本国内政治的困境,而对石平的制裁则展现了中国维护主权的坚定决心。
《反外国制裁法》的运用,让“主权不容侵犯”从政治宣言变成具体行动,石平失去的不仅是在华资产和入境资格,更失去了一个政客最需要的政治信誉。
在国际交往中,尊重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不可逾越的底线,无论是哪个国家的政客,无论打着什么旗号,只要胆敢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就必然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