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秋意渐浓的九月,教师节又一次如期而至。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在这一天有着各自的困扰与无奈。
“教师节”的诞生可不容易,是社会各界多年呼吁与努力的成果。1981年,《光明日报》头版刊登读者来信建议建立教师节。之后,叶圣陶、雷洁琼等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相关提案。到了1985年,六届人大第九次会议通过国务院议案,决定每年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比1994年国际教师节的设立还提前了9年。
当初设立教师节,是为了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提升教师的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可如今,这个节日却在一些地方走了样、变了味。
每到教师节前夕,家长们就开始纠结了。送不送礼?送什么礼?这成了摆在家长面前的难题。
不送吧,担心孩子被区别对待;送吧,又不知道送什么合适,还怕有攀比之嫌。有位家长就跟我倒苦水,说他每年教师节都发愁,看到别的家长送贵重礼物,自己要是不送,心里就不踏实。
这种心理在家长群体中很普遍,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家长认为 “教师节送礼” 是 “无奈之举”,“担心孩子被区别对待” 是首要原因。
家长们的纠结,背后反映出的是社会风气对教育的不良影响。送礼这股歪风,破坏了教育原本应有的公平性和纯洁性。
而老师们呢,其实也并不想过这样变了味的 “教师节”。有老师开玩笑说,教师节当日景区凭教师证免费,但自己根本没时间去。这背后,是老师们在这个节日里的无奈与忙碌。
就拿学校的教师节活动来说,有些安排真的让人哭笑不得。先开个会,三令五申不准收学生家长任何物品,再发个清廉责任状要求每个人签名承诺不收礼。
可这之后呢?学校通知全体老师晚上加班搞活动。儿童节让儿童表演,妇女节让女职工表演,教师节让教师表演。这就好像教师节成了一场 “表演秀”,而不是真正让教师们放松、感受尊重的节日。
我听说有一所学校,教师节的活动就是让老师们表演节目。学校领导热衷于开晚会搞表演,因为相比其他活动,开晚会成本低啊,只需要一张PPT,服装、化妆都让老师自备,最后做出来的公众号大合照看着又大气又上档次。
可这样的活动,除了形式上好看,真的能让老师们感受到节日的快乐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老师们白天要上课、备课,晚上还要准备表演,累得够呛,根本没有过节的喜悦。
还有更夸张的,隔壁学校教师节居然每人上一节精品公开课。相比之下,表演节目的学校老师都觉得自己还算幸运了。这些不合理的安排,让老师们身心俱疲,也难怪年轻老师会有躺平的想法。学校一方面想尽办法给老师灌鸡汤,鼓励大家积极工作,另一方面却不松开那双给老师施加压力的手。
在教师节,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之前安徽合肥发生的 “钓鱼式送礼” 事件,一位家长给老师送了五粮液和补品,然后转身就举报了老师。这起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师德师风、教育公平以及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
其实,对于大多数有操守的老师来说,他们根本不想收礼。有位老师就在家长会上真诚地说:“老师强调节日千万别送礼,得折本还。” 他还分享了自己拒绝家长送礼的经历,家长给他充值200元话费,他坚持退还,甚至幽默地说自己 “折本” 了。在网上,不少教师也分享了类似经历,相互充话费直至工资 “缩水”,收到贵重物品后坚决退款。这些老师清楚,教书育人是本职工作,收受礼物不仅违背职业道德,还可能因小失大。
早在2014年7月,教育部就发布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画出了六条红线,明确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等财物。
教师节,本应是一个让教师们感受到尊重与关怀的节日,是一个让教育回归纯粹的日子。可现实却让这个节日变得如此复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