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中国劳动保障报)
四十余年光阴流转,我从一名初登讲台的青年教师,到成为企业中的技术工程师,最终又回归教育一线。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育人之初心。
1983年夏天,我大学毕业,来到中国石化广东茂名石油工业公司第一中学,成为一名物理老师。很幸运的是,初入行就遇到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李菊芳老师。“教育不只是传道授业,更是心与心的交流。”她的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我把学生视作自己的弟弟妹妹,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把一批又一批孩子送入大学。
上世纪90年代,我调入中国石化茂名石化公司技术开发处,从教师变成工程师。放下粉笔,拿起图纸,我投身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管理。那是一段日夜奋战、和团队共同攻坚的岁月。感谢企业培养,我先后获得多项科技奖励和发明专利,也在工作中真切触摸到中国工业发展的脉搏,更深刻地理解了技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这些在生产一线锤炼出的“硬核”能力,也为我后来回归教育积蓄了力量。
2000年,我从企业调入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重返讲台。这一次,我不再只教理论,而是成为既有企业实战经验、又能授课的“双师型”教师。我深切体会到,技工教育难在“跨界”——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技能,更要懂得将二者融会贯通。
在企业积累的经验,让我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教《电工材料》时,我把曾经研发的材料实物带进课堂;讲解晦涩的“PLC原理”时,我以“工业智能开关”作比喻,用通俗的语言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曾记得一名学生这样评价:“老师讲课就像讲故事,复杂的技术变得生动有趣了。”
后来,我涉足教学管理与研究,把企业中的有效方法引入学校。我主编《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项目化教程》,推动“先进技术装备与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教学,提出按“产业系”整合的改革思路,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我还主持省级科研项目,出版《大国工匠研究》《高技能教育》等专著,培养出许多在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的优秀学生。最让我欣慰的是,许多学生毕业后成为行业技术骨干,有的还自主创业成功。他们经常回校分享经历,这份延续的师生情谊是岁月赠予我最珍贵的礼物。
回首这段跨界之旅,中学教育赋予我育人的初心与情怀,企业经历给予我精研技术的底气和视野,技工教育则让我找到二者融合的最佳路径。从教四十余年,我更加坚定地认为:教育的魅力,在于以生命影响生命,以智慧启迪智慧。我曾荣获人社部技工教育教学成果奖等重要奖项,也曾在第二届中国人才发展论坛和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发表演讲,这些荣誉来之不易,但比荣誉更珍贵的,是见证学生成长成才的成就感。
教育是一场温暖的接力,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接续奋斗。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技工教育,需要更多既懂理论、又通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随着AI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技工教育工作者也将面临更多新挑战。我们当主动提升本领,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为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任秋君 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