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所有害怕变老和害怕失去的我们:这本禁书,打开了“身后事”的另一种可能
文 | 阅微
身后无遗物:别等生命尽头,给人生来一次彻底“清零”
深夜,当城市渐眠,我窝在沙发里,手里捧着一本封面看似平淡无奇的书——[日]伊藤比吕美的《身后无遗物》。书名带着一丝沉重,像是在耳边低语关于生命最终的课题。然而,仅仅翻过几页,我便知道,这绝非一本冰冷地说教或伤感的告别之书。它以一种近乎蛮横的坦诚,直抵人生的底色,尤其是在我这个年龄段,身兼职场女性与“半个宝妈”的多重角色,那些关于未来、关于责任、关于放手的隐忧,竟被这本书一一戳中,再轻轻抚平。
![]()
你是不是也常常感到时间不够用?工作催、老板催、孩子催,甚至连身体都在催促你注意健康?我们被各种期待和责任层层包裹,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偶尔停下来喘口气,望着房间里堆积的物品,看着日益年迈的父母,想想自己身上背负的、还未理清的旧账和心结,一种无力的焦虑便会悄悄爬上心头——“这一切,我真的能handle住吗?”“如果有一天我不在了,这些东西、这些关系,会变成谁的负担?”
伊藤比吕美这本《身后无遗物》,就像是一记带着温度的警钟。它没有告诉你人生该如何“成功”,没有鸡汤,没有套路。它只是以一个年逾六旬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女儿、一位母亲的真实、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经验,剥开人生最不愿直视的角落:衰老、疾病、死亡,以及我们终将留下的“遗物”。但恰恰是这份直视,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和力量,让我决定:别等身后,从现在开始,就给人生来一次彻底的“清零”和“减负”。
她用最不体面的笔触,写透了中国式家庭最难解的结
很多时候,我们回避谈论衰老和死亡,是因为它太不可控,太无力。而伊藤比吕美偏不,她笔下的母亲,晚年失智,像个孩子般撒泼打滚,甚至露出让旁人尴尬的一面。她写自己如何应对一个无法沟通、有时甚至让她精疲力竭的母亲。这与我们熟悉的那个“孝顺”模板相去甚远,却无比真实。
![]()
书中有一段,她写到照顾失智母亲的日常,那种被消耗、被“绑架”的感觉呼之欲出:
“母亲已经变成了一个纯粹的物体,一个需要被看管、被喂食、被擦洗的物体。而我,则成为了这个物体唯一的‘处理者’。”
这番话,让阅微我不禁心头一紧。它撕开了我们对亲情常见的那层滤镜,露出了其复杂、有时甚至残酷的本质。我们对父母的爱固然真挚,但面对他们的衰老、病痛,以及可能出现的失能,其中夹杂的疲惫、无奈、甚至怨怼,是真实存在却鲜少被公开讨论的情绪。尤其对于我们这代“独生子女+双职工+有娃”的女性,未来要面对的“三明治”困境——既要养育下一代,又要赡养上一代,压力可想而知。
伊藤比吕美没有粉饰这种消耗,她写自己的逃离(短暂回美国),写自己的挣扎,写自己如何在亲情和自我之间寻找那条脆弱的平衡线。她让我明白,对父母的责任,可以是一种爱,也可以是一种负担。而如何处理这份负担,关系到我们自己能否在其中保有喘息的空间和独立的人格。
![]()
更重要的是,她对“遗物”的定义,远不止于物质。母亲留下的大量物品是遗物,而那些未曾言说、未曾和解的情感,未曾处理、未曾放下的责任,同样是沉重的“遗物”。
书中她写道:
“我需要处理的不只是母亲的‘物’,还有她留下的‘人’和‘事’。那些未完成的关系,未履行的诺言,都像是无形的遗物,需要我去收拾。”
【金句闪光】 这段话,让我醍醐灌顶。我们很多人背负着来自原生家庭的情感“遗物”——未被疗愈的童年创伤、与父母之间难以逾越的代沟、期待与失望交织的复杂情绪。这些无形的“遗物”比看得见的物品更具腐蚀性,它们消耗我们的心力,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甚至投射到我们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
![]()
读完她的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面对父母的衰老和可能的离去,最重要的“清理”或许不是等着他们走了再去处理物品,而是趁着现在,尝试去理解、去沟通、去和解那些未竟的情感。即使无法完全解决,至少要辨认清楚哪些是父母的“遗物”,哪些是我们不自觉继承的负担,然后选择性地放下或转化。
“身后无遗物”:不是让你一无所有,而是让你活得更自由
“身后无遗物”,听起来有些决绝,仿佛要断绝一切牵绊。但这并不是伊藤比吕美的本意。她想探讨的是,我们能否以一种更清醒、更有尊严的方式,规划自己的晚年和离开。而这种规划,恰恰是为了让我们在当下活得更专注、更自由。
![]()
她毫不避讳地写自己如何处理物品,如何思考自己的钱该怎么花(或留下),如何看待死亡。这种直面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很多事情的恐惧,源于未知和缺乏掌控感。既然死亡是终点,那何不提前审视,提前准备?
她写道:
“与其把处理‘遗物’的麻烦留给孩子们,不如现在就着手清理。这不仅是整理物品,更是整理自己的人生,明确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想留下什么。”
清理物品,清理不必要的社交关系,清理内心的执念和恐惧。这不正是我们这些被“拥有”和“证明自己”裹挟着前行的人所急需的吗?
![]()
在职场,我们努力争取晋升,害怕被替代,不敢轻易放弃;在家庭,我们购买各种育儿神器,报各种兴趣班,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害怕自己不是个“好妈妈”。我们拼命地拥有、积累、证明,仿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安全感和价值感。但伊藤比吕美提醒我们,这一切都可能成为未来的“遗物”,或当下压得你喘不过气的负担。
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放下了多少,又因此获得了多少内在的空间和自由。这种自由,让你能更专注于此刻的生活,更清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
【值得收藏】“所谓‘身后无遗物’的人生,不是指什么都不留下,而是指你留下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能带给生者温暖、启迪或便利的东西,而不是让他们头疼、感到负担的烂摊子。”这句话,让阅微我对于“留下什么”和“放下什么”有了全新的理解。它把关注点从“我能抓住什么”转向了“我想留下什么价值”,也转向了“我现在能卸下什么”。
活得清醒、自在:从读完这本书开始扔掉的“三样东西”
读完《身后无遗物》,我的感受不是压抑,反而是松绑。它像一位历经沧桑的长者,用最朴素的语言,解开了我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它给了我一种“不畏将来,不念过去”的勇气,活在当下,但为未来做准备。
这本书带给阅微我最大的触动,是促使我开始思考,在生命的这场旅程中,我应该提前扔掉哪些无形的“遗物”,才能让余生的每一步走得更轻盈、更坚定:
![]()
- 扔掉对“完美人设”的执念:无论是职场上要表现得无懈可击,还是作为妈妈要符合社会期待的“好妈妈”标准,这些为了迎合他人或社会而强加给自己的“人设”,都是沉重的负担。伊藤比吕米笔下的不完美甚至有些“狼狈”的晚年生活,反而显露出一种真实和强大。我意识到,比起追求完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与真实和平共处,才能卸下巨大的精神内耗。
- 扔掉与亲人之间未说开的“旧账”:那些因为误解、隔阂或不善表达而积累在亲情中的情绪垃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酵,成为未来更难处理的“遗物”。与其等到无法沟通或天人永隔时追悔莫及,不如现在就尝试去沟通,去理解,去和解。即使不能完全化解,至少努力过,也能为彼此的心灵减负。
- 扔掉那些消耗你能量的“无效社交”和“攀比心态”:我们的时间、精力、情绪都是有限的。那些无法滋养你、只会消耗你的关系,那些因为比较而产生的焦虑和不甘,都是应该被清理的“遗物”。《身后无遗物》让我看到,生命走到最后,真正重要的只有极少数人,和那些真正让你感到平静和满足的事。不如现在就把时间和精力聚焦在真正有价值的关系和体验上。
![]()
“身后无遗物”,不是让你变得凉薄,而是让你学会爱自己,爱那些真正重要的人和事。它不是让你提前放弃,而是让你在清醒中,选择更有质量地生活。
给姐妹们的话:你有没有想过,自己会留下什么“遗物”?
读完《身后无遗物》,阅微我感到心头被轻轻地熨烫了一遍。它没有给我标准答案,却给了我面对问题、思考未来的勇气。它让我明白,对衰老和死亡的准备,最好的时机不是在生命的最后,而是现在。从整理一件物品开始,从与一个亲人的一次真诚对话开始,从放下心里一个陈年的包袱开始。
亲爱的姐妹们,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需要处理父母的“遗物”,或者需要有人来处理你的“遗物”,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
![]()
读完这篇文章,关于“身后遗物”这个话题,哪个点最触动你?你在生活中,有哪些东西(物质或情感)是你特别想“清零”或“减负”的吗?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你的故事和感悟。
愿这本书,也能给你带来面对未来、活在当下的清醒和力量。如果你身边也有正经历相似困境的朋友,不妨把这篇文章分享给她,或许能给她一些启发和温暖。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探索生命的真相,成为更从容自在的自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