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向博 通讯员 杨稳 王克坤 文/图)金秋时节,安康市宁陕县城关镇渔湾村的稻田里,金黄的稻浪随风起伏,弥漫着丰收的喜悦。9月8日,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所过之处,行行稻穗尽收“囊中”,拉开了秋收的序幕。
“卸货了!”随着一声吆喝,谷粒从出谷口倾泻而出,颗颗饱满。村民赵隆顺望着眼前的景象,满脸笑意,“今天5个人同步收割,到现在收了2000多斤,收成不错。”
稻田丰收只是渔湾村坚持走农旅融合之路的缩影。该村党支部书记黄晓勇介绍,村里合理利用每一块土地,把水稻当作艺术品耕种,采用无公害种植方式,种出的大米品质和口感极佳。今年村里种了100余亩水稻,流转了200多亩土地,还结合药材种植、稻田共养和鱼类繁衍,完善了生态链,丰富了业态。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同时,渔湾村联合渔湾逸田园综合体有限公司巧妙地将农耕与旅游相结合。通过“鹮田复耕计划”,将100余亩稻田作为朱鹮保育田,并开发文创品牌“朱鹭山米”,吸引20余家企业认领,形成“企业认领+村民种植”的合作模式,既保障销路,又提升品牌影响力。
“把稻田做出景观效应,同时让老百姓的口袋能鼓起来,能增收。”黄晓勇表示,通过企业来运作,村企民共建和农旅共融实现村企民共富。让农耕可持续地发展下去、走下去。
这种农旅融合模式,带来了多重效益。实现了农业品牌化种植,提高了农副产品附加值,保证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解决了村上就业问题,农户像上班一样劳作,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
据悉,宁陕县城关镇渔湾村紧紧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全方位加强管理投入,科学规划种植布局,精细把控田间管理,坚持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今年水稻产量7万斤左右。与此同时,该村充分依托自身优美的田园风光,不断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独具特色的稻田景观与穿梭其中的小火车相互映衬,精品民宿、秦岭书屋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今年来,渔湾村以田园风光为依托的旅游收入已达到240万余元,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互促共进,让这片土地“点土成金”,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绿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