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随着解放的号角响彻每个角落,二野、三野率先发起渡江战役,四野主力紧随其后挺进中南。此时南方刚获得解放的地区,就要被安排领导班子主持开展工作,地方干部缺少,部队干部转入地方。
1948年,身在江汉军区101团任职的潘友謌,被抽调到地方工作,到安应县担任县长兼武装部队指挥长。按照军队与地方的职务来说,县、团是一级的,地、师是一级的。他被派往担任地方干部,让他建立县、区、乡人民政府,并且配备干部。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战斗准备。
尽管安应县是抗日老根据地,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但周边还没有获得解放,敌人也可能会发起进攻,因此扩编地方部队也是有必要的。在几个月的发展后,原本的武装力量从二百五十多人发展到五百多人,维护地方稳定是不成问题。
随着三大战役的发起,敌人的主要力量被消灭,在地方的国军也没有那么嚣张。1949年1月,江汉军区部队歼灭敌人79军,在应山县的国军部队,也仓皇撤退到长江南岸,安应县管辖全部地区获得解放。
当部队发起渡江战役时,接到指示后进行支前工作,全力以赴支援四野南下解放武汉、沙宜等。对于支前工作,四野先遣兵团萧劲光十分满意,对他们的工作很赞扬,地方全力以赴协助主力部队。
随着武汉解放,湖北军区成立,上级调潘友謌到省委分配工作。到省委报到后,相关负责人告诉他是军区政治部要潘友謌到他们那里工作,具体什么工作去了就知道。军区政治部主任见到他:让潘友謌回部队工作,因为鄂西南地区还盘踞蒋军,而且要配合刘邓大军进军四川。现在敌人工作需要有人去做,敌工部有8个人,缺少一个领头的,让潘友謌担任联络科科长,级别是正团级。
上级交给他两个对敌人的联络关系,到蒋介石15军做争取该军起义工作。当然,能争取起义最好,争取不了就打,在其过程中做出不少工作,我军在作战方面没有放弃军事。后来,他又被派去审理俘虏工作。
随着全国解放,他的工作又有了新的任务,老首长让他跟自己道中南区军政委员会工作,担任社会处处长,工作比较繁琐,担子不轻。就这样,他转业到中南民政部,相当于军队师职干部。
1953年,中南区行政委员会成立后,他担任中南区行政委员会民主局副局长;1954年调任内务部优抚局副局长,成为副厅职。当时部队大批解放军复员、转业需要安置,工作繁重,解决了部队干部转业、复员工作。1963年,从副局长提拔为局长,成为正厅职。
到1966年,随着运动深入,受到冲击而没按法工作。1968年内务部撤销,后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1976年恢复工作后,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担任党委书记一段时间,1978年民政部成立,奉命调任民政部优抚局局长,等于说十几年职务没有变动。
1981年,他被任命为民政部副部长后,没想到1982年响应打破领导终身制的号召,从位置上退下。实际上,他担任副部长1年左右,很多工作还没有完全开展就离休。当时的年纪并不大才61岁,按照离退休年纪,副部级干部60岁,正部级65岁,也有人说70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