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部《繁花》那个我们记忆中的“济公爷爷”又一次成了话题中心,已经92岁高龄的游本昌老师,用“爷叔”这个角色再次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老戏骨。
而他的日常生活也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2024年大年初一胡歌和陈龙代表剧组去养老院探望,照片流了出来。照片里游本昌老师和老伴杨慧华都坐在轮椅上,两个老人看起来苍老不少。
老两口虽然身形看着清瘦了不少,但精神头很足。尤其是游本昌老师,脸上还是挂着那标志性的、仿佛能看透世间愁苦的“济公式”微笑,一下子就把人的记忆拉回了当年。
这次探访无意间将一个问题推到了大家面前:为什么游本昌老师会选择住进养老院?这个决定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主动搬进来的“家”
游本昌老师和夫人并没有选择和儿女住在一起,而是搬进了一家高端养老机构。这个在许多老人眼里唯恐避之不及的地方,游本昌老师在里面倒显得悠然自得。
当有人问他喜不喜欢、适不适应养老院的生活时,他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
这话听着简单却分量十足,他后来又补充说:“人在哪儿,哪儿就是‘战场’,这个‘战场’是随时随地变化的。”他并没有回答是否喜欢养老院的问题,反而这两句话给人带到了更上一层的境界。
这种境界有点像那句“阿斯加德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人民”。对游本昌老师来说“家”的核心不是一栋房子,不是某个固定的地点,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归属和安宁。
他认为专业的事情就该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对于超过九十岁的老人,身体机能随时可能出现状况,一个设备齐全、人员专业的养老院,远比家庭环境更能提供保障。
所以他不是被动地接受安排,而是主动为自己选择了这条路。以一种开明的姿态享受着一个快乐、体面的晚年。
千金难买寸光阴
当然这份自在背后是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早在2023年底他们夫妇就包下了北京丰台区一家养老院80平米的豪华套间。
到了2024年初又搬进了顺义区新开业的“玉兰人家养老社区”,这地方主打的就是一个高端服务,2024年10月才开业,配备了全新的设备来供人使用。
同时养老院的居住环境堪称顶级,全年实现恒温、恒湿、恒氧、恒静,对老人的身体极为友好,房间里甚至配备了智能床垫和毫米波雷达跌倒预警系统,在老人的突发性问题上做出极大的保障。
他们的套间相当宽敞,除了卧室和餐厅,还专门设有一个会客厅来方便亲友来访。这样的服务费用自然不菲。最基础的单人间月租也要近万元起步。
女儿游思涵也证实父母在养老院里过得非常滋润,日常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做做手指操,听听故事会,或者跟老伙计们打打球、聊聊天,日子过得相当惬意。
最熟悉的陌生人
那么游本昌老师进养老院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惬意生活吗?恐怕未必。这背后是他不愿麻烦孩子的父母心。
这份为子女着想的心背后其实藏着一段复杂的父子情,他有一儿一女,女儿游思涵,儿子游智超。
早年间他为了演艺事业四处奔波,儿子游智超三岁时,就被送到了南京的奶奶家,成了一个“留守儿童”。而当他学成归来后,发现儿子早已不是当初的孩童了,而那段童年的缺席成了父子间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儿子对他印象模糊甚至感到陌生,长大后两人的关系也一直不冷不热,爷叔和儿子从密不可分变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他不止一次公开表示过后悔,觉得自己没有让儿子感受到应有的父爱,承认自己在处理父子关系上就像个笨拙的新手,有时候还得向女儿请教该怎么办。
儿子游智超也曾羡慕妹妹,因为妹妹从小就能陪在父母身边。这份缺失的亲密成了他心中长久的遗憾。
或许正是因为对儿子的亏欠,游本昌才格外看重对女儿的陪伴,生怕历史重演。游思涵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也走上了文化工作的道路,成了制片人和编剧。
如今女儿更多地承担起了照顾父母的责任,不仅打理着父亲的演艺事业,也是父母晚年生活最坚实的后盾。
钱并不是万能的
通过游本昌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钱虽然能买来顶级的养老服务,却买不回流逝的亲情和错过的时光。也有人感慨嘴上说着是为子女减轻负担,但哪个老人内心深处不渴望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呢?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尊重他的选择。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晚年的体面与尊严,也向我们展示了“家”与“亲情”在现代社会可以有更多元的表达方式。
亲情或许并不一定需要通过日夜厮守来证明,只要那份精神上的凝聚力还在,那份血脉里的牵挂还在,家就永远不会散。
信息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