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师的办公桌上堆满的不是学生的作业本而是课题申报书,当教研室的讨论内容从教学方法变成了职称评审细则,当同事间的寒暄从“这节课怎么讲”变成“你的论文发了几篇”——这样的教育生态,早已背离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本真。
如果教师眼中只剩课题、帽子、论文这三件套,终日沉湎于勾心斗角的资源争夺战,甚至不惜将学术殿堂变为名利竞技场,那么即便天天过教师节,也不过是一场集体表演的滑稽戏。这样的节日,不庆祝反倒清净,因为尊师重道的前提是“师者有道”,而当教师自己沦为追名逐利的工具人时,早已不配享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桂冠。
究其根源,这种异化现象既是评价体系扭曲的产物,更是部分教师自我堕落的写照。
高校的职称评审规则将课题数量、论文等级、人才头衔量化成硬通货,迫使教师像商人盘点库存一样计算自己的“学术GDP”;项目经费与个人收入挂钩、帽子等级与资源分配绑定,更是直接点燃了恶性竞争的火药桶。于是我们看到:有人为了抢课题负责人位置而暗中拆台同事,有人将学生当成论文流水线上的免费劳动力,有人甚至不惜数据造假、学术镀金——这一切看似“迫于生存”,实则是底线失守的自我合理化。
若教师自身都甘愿沦为职称的奴隶、帽子的囚徒,又何以教导学生“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一所学校的教师微信群变成“论文转发打卡群”“项目中标庆功群”时,教育的灵魂早已被掏空,剩下的不过是一具披着学术外衣的功利空壳。
更可怕的是,这种价值错位正在腐蚀教育的根基。当教师把主要精力用于经营人脉、包装成果、应付考核时,还有多少时间留给备课、答疑、与学生促膝长谈?当“优秀教师”的称号总是颁给那些论文高产、项目缠身的“学术明星”,而默默耕耘讲台的一线教师却常年陪跑,这种导向无异于宣告:教育质量不如数据漂亮重要。长此以往,课堂变成教师“应付差事”的场所,学生变成教师晋升路上的背景板——这样的教育,如何培养出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的人才?
图片
若教师自己都深陷名利场无法自拔,又凭什么要求学生学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
说到底,一个真正值得尊敬的教师,必然是以育人为己任,以学术为志业,而非以职称当目标、以论文当筹码。
当教师节变成一场集体自我感动的表彰大会,而台下坐着的却是一群为课题焦头烂额、为帽子绞尽脑汁的“演员”时,不过节反倒是一种清醒——因为我们需要的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而非对异化现实的狂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