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通讯员 聂文闻 陈有为
乡村教师黄先生躬耕讲台四十余载,因患先天性脊椎胸廓严重畸形,常年靠呼吸机生活。近来,他又查出肠道肿瘤,病情雪上加霜。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胃肠外科联合多学科专家团队,为他顺利实施了手术。在教师节前夕,黄先生恢复良好,即将出院。他在微博上写道:“在别人选择退却的地方,协和医生点燃了重生的希望”。
躬耕讲台四十余载,乡村教师身患重病
黄先生今年62岁,是湖北阳新的一名特级语文教师。自幼时起,他就因脊柱胸廓畸形,导致身高无法突破1.4米,被当地判断为重度残疾。虽然身材瘦小,家庭贫困,但黄先生通过后天努力成功考上咸宁师范,毕业后进入了当地一所公办小学,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躬耕三尺讲台40余年,黄先生培养了无数优秀学子。
2025年5月,黄先生出现便血、腹痛等症状,先后在当地医院就诊。因存在脊柱胸廓畸形、二型呼吸衰竭、极重度混合型通气障碍等高危因素,黄先生无法接受内镜检查与手术评估。后来,他辗转到大医院检查,最终被确诊为“乙状结肠恶性肿瘤”,由于呼吸功能极差,健康状况脆弱,他的身体难以承受高强度化疗带来的冲击。但若不及时治疗,肿瘤将很快蔓延,危及生命。
“我一定要救爸爸,无论多么困难!”看着越来越虚弱的父亲,黄先生女儿找到了协和医院胃肠外科吴川清教授。
患者呼吸功能较差,常年携带呼吸机
多学科专家托底,联手护航让生命重启
“我们一定竭力救治!”吴川清教授说。在术前评估阶段,胃肠外科主任陶凯雄教授全面统筹指导,决策把关。
“手术时患者的体位如何摆放?”“微创时给的气腹压力怎么处理?”吴川清教授组织麻醉科、重症医学科、骨科、呼吸内科、手术室等多学科大会诊,综合肿瘤分期、呼吸储备、麻醉风险与手术获益,对术中与术后的风险点做了详细预估与研判,建立了“术前—术中—术后”一体化保障链条,全力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经初步评估,吴教授当即与麻醉科武宙阳教授会商,明确“优先手术切除”的总体方向,并在患者入院一周内启动了多学科联合会诊(MDT)。
陶凯雄主任说,本例并非“盲目冒险”,而是在充分评估基础上的系统化风险治理与团队化精细管理,让这场高风险手术更加安全、可控。
8月27日上午,在麻醉科武宙阳教授、胡晓敏教授和手术室余文静护士长团队的协助下,吴川清教授开始手术。受脊柱侧弯的影响,患者胸廓和腹腔严重畸形,手术操作空间极其狭窄,手术难度增大。“每一步都难,这是对医生的心理和能力的双重考验”,吴川清教授在腹腔镜下精细分离粘连的腹膜,最终切除肿瘤。
吴川清教授(右)为患者手术
吴川清教授介绍,患者的严重胸廓畸形导致膈肌运动受限,腹腔内可操作空间也明显缩小;同时合并胃肠发育部分畸形,解剖结构与普通人存在明显差异,给完整肿瘤切除与淋巴清扫带来一定挑战。最终,这台高难度肠癌根治术得以平稳完成。术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呼吸功能逐步恢复,康复进展良好。
“教师节前夕,我能康复出院,这是最特别的礼物!”黄先生感慨地说。他也为多学科团队均赠送了锦旗,表达了深深的感谢。
患者及家属为医护团队赠送锦旗表达谢意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