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明天会更好”的歌声唱响大江南北,多少人都认为,世界会越来越“进步”——社会越来越稳定,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作很容易找,工资会越来越高,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让人感觉前途一片光明,未来岁月静好。
然而,命运的齿轮从未停止转动,最早从李超人撤退开始,危机便已显现;到现在,即便是街头的小商小贩,也能感受到凛冬的寒意;无数起早贪黑的打工人,更能体会到生活的艰难。
太阳底下无新事,这样的景象与一战前的世界,是多么的相似。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人类的明天会怎样》一书中,就回忆了他当时的经历,其心路历程,与当下的人们几乎如出一辙——如果有区别,那就是他看到了更为惨烈的“未来”。
汤因比在优渥的生活中长大,毕业后在牛津大学得到了收入不错的教职。他当时所生活的时代,自滑铁卢战役之后的100年里,始终风平浪静、波澜不惊,生活顺风顺水,世人似乎根深蒂固地默认,这样的太平盛世会一直持续下去,汤因比也是如此。
直到1914年8月,一战的炮火撕裂欧洲的大地,才猛然惊醒了沉浸在“昨日世界”的欧洲人,也惊醒了25岁的汤因比。
他的一半朋友,都成了战争的牺牲品,他们相信可以“以战止战”,但基本上全都白白地牺牲了。世界倒退到了一个无比黑暗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妇女、儿童、老人,无一例外,所有人都暴露在战争中受到冲击。
这样的灾难,犹如晴天霹雳,将假象劈得粉碎,让汤因比看到了世界的真相。从那一刻起,他改变了看待这个世界的眼光,发现这并不是他曾经天真以为的那个世界。他真正明白了古罗马诗人卢克莱修的一句话:
“毁灭之门并非关闭而是敞开着,是向他们张着一个可怕的阔口。”
对于汤因比来说,曾经的一切,仿佛就是一场梦;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未吸取任何教训。所以,历史总是换个花样一次次重演,“毁灭之门”也向现在的世界敞开着。
人类会不会再次踏进这道可怕的“毁灭之门”呢?
我们不妨根据汤因比在《人类的明天会怎样》这本书里的回忆,对比当下的世界,来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首先,一战前的世界盛行极端民族主义,借“爱国”煽动仇恨;现在的世界盛行觉醒主义,强迫孩子辨识LGBTQ,强迫全民“包容”不包容的奇葩群体。二者属于同一逻辑,它们都是以崇高之名行道德绑架之实。
其次,一战前的政客们坚信“战争促进经济”,现在的全球化进步精英们,相信债务泡沫带来繁荣。二者也属于同一逻辑,它们都是用短期的“改善”掩盖长期的危机,不管以后的洪水滔天。
最后,一战前世界科技进步与殖民扩张并行,最终引爆总体战;当代社会科技变革与道德解构共舞,催生系统性溃败。二者仍属于同一逻辑,它们都是将冷酷的科学技术奉为救世主,却对人性之恶视而不见。
通过简单的对比不难发现,今天的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历史断裂带”上,它的左边是“进步主义”的傲慢深渊,右边是回归常识的险峻高山。历史的逻辑从未改变,它只是换上了一套新装。我们与一战前的世界患上了同一种病症:
我们征服了自然,却败给了自己;我们解构了上帝,却沦为欲望的奴隶;我们用“进步”编织集体幻觉,却在系统性崩溃前集体失语。
可以说,当今的世界,正站在“毁灭之门”的门口,并且一只脚已经踏了进去。这不是贩卖焦虑,而是预警危险。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汤因比的警告:
“文明不是亡于他杀,而是自杀。”
如果忘记这一点,那么“毁灭”就是理所当然。就此而言,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汤因比的“自传”——《人类的明天会怎样》。
这本书完全超越了国家与民族的狭隘视角,重新梳理了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汤因比自己的一生,比如亲身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亲身参加两次巴黎和会等,就镶嵌在那段历史之中。
汤因比的文字深邃、浩瀚,充满敬畏生命、守护尊严的人文情怀,既反思了战争、科技、教育等重大议题,也预言了未来世界的可能遭遇。读这本书,是一种回望,也是一种警醒。它始终提醒我们:
明天是否会更好,取决于现在的我们是否足够审慎。
店长荐书诚挚推荐阿诺德·汤因比《人类的明天会怎样:汤因比回思录》,一部我们思考21世纪文明的挑战之时不容忽视的思想资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和史学巨擘汤因比一起,思考人类未来的命运(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回望历史,关注人类命运”四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