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百炼成钢的真心朋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图片展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举办。 郭飞洲摄(新华社发)
2006年7月5日,时任法国驻上海总领事薛翰为黄廷鑫(右二)佩戴“荣誉勋位骑士勋章”。 资料图片
2024年4月,美国飞行员查尔斯·奥祖克的女儿苏珊在衢州市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参观。 谢 丹摄
杜立特行动纪念馆外景。 衢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唐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坚持抗战牵制大量日军主力,派远征军入缅作战,支持盟军太平洋战场的战事,同时通过支援前线作战行动、提供人道主义救援和后勤保障等方式,支援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斗争。中国人民与各国正义力量一起,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唐铎与德国法西斯鏖战100余次、立下赫赫战功——
为正义事业鹰击长空
杜 娟
在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有一位中国飞行员驾驶战机与德军殊死搏杀。他就是曾在苏德战场上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空战的唐铎(见图)。
1904年,唐铎出生于湖南益阳一个农民家庭。14岁入留法勤工俭学预备班,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多年后唐铎回忆:“像我这样一个幼稚的农村青少年,正是在蔡和森同志引导和教育下,在杨昌济老先生的亲切关怀与支持下,才参加五四运动的。这对我走上革命道路起了决定性作用,我终生引以为豪,并感到无限幸运。”
1920年,唐铎前往法国蒙达尔纪勤工俭学。其间,因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他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回国后,唐铎毅然投身航空事业。1924年,他考入广东军事飞机学校,次年被选派至苏联空军第二飞行学校深造。1928年,唐铎获苏联空军中尉军衔,次年8月被分配到斯摩棱斯克的苏联空军第6旅第18航空飞行大队任中尉飞行员。1933年11月7日的莫斯科红场阅兵中,唐铎作为长机飞行员率百架战机接受检阅。1942年,他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毕业,获机械工程师职称,1943年被授予少校军衔。
1944年6月,唐铎任苏联空军74团实习副团长,在同德国法西斯军队的空战中屡建战功。首次执行任务,他带领4架强击机超低空飞行,突袭德军野战机场,摧毁数十架敌机。这场漂亮的突袭,让唐铎中队在苏军航空兵中声名远扬。
在同年7月进行的解放明斯克战役中,唐铎率强击机团24架伊尔—10超低空出航,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见敌军坦克进攻己方前沿部队,他令机队化整为零、轮番出击。在此次战斗中,唐铎带领的强击机团击落8架德军歼击机,歼敌坦克数十辆,仅唐铎一人就击毁10多辆坦克。该团因此被授予“苏联近卫军”称号,唐铎荣获一枚列宁勋章。
在1945年东普鲁士战役中,唐铎创下一天6次升空的纪录。多年后,回望这段烽火岁月,他感慨:“那些日子,飞机几乎都是带血作战的。每次起飞关上机舱盖时,谁也不知道还能不能飞回来。可是一飞上蓝天,我就只有一个心愿,揪住敌人的飞机,拼命也要干掉它。因为我们心里都明白:为正义事业血洒长空,这是值得的!”
唐铎曾驾驶战机与德国法西斯鏖战100余次,立下赫赫战功,被授予列宁勋章、红旗勋章、红星勋章、苏联卫国战争勋章及卫国战争战胜德国奖章等荣誉。
尽管在苏联已荣誉加身,但唐铎更渴望报效祖国。1953年,唐铎重返阔别近30年的祖国。周恩来总理在接见他时殷切嘱托:“我们多次向苏联政府交涉,才把你要回来,希望你能把在苏联学到的航空知识和技术很好地传授给我们的年轻人,为建设人民空军作出贡献。”此后,唐铎参与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任空军工程系主任,参与创建15个航空专业、27个教研室,培养出大批空军技术骨干。
唐铎将军的一生,是国际主义精神的生动写照。他在异国反法西斯战场浴血奋战,回国后又为新中国航空事业鞠躬尽瘁,用生命诠释了忠诚与担当。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丰碑上。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军民奋勇救助杜立特中校等美国飞行员——
展现“人性最光辉的一面”
时伟通
在浙江衢州市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有一座杜立特行动纪念馆。这里记录了中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营救美国飞行员的壮举。这场大规模救援持续数周,成千上万中国军民冒着生命危险参与其中,成功营救64名美军飞行员,谱写了中美两国人民用鲜血捍卫正义、追求和平的英雄壮歌。
1942年4月18日,美军杜立特中校奉命率领16架B—25轰炸机从“大黄蜂”号航空母舰上起飞,空袭日本。空袭任务完成后,由于油料不足,加上夜间恶劣天气及通信中断,机组未能按原计划降落在衢州机场。杜立特中校等75名机组人员弃机跳伞,散落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
当日深夜,浙江三门县檀头山岛上,渔民麻良水、赵小宝夫妇看到有人打着手电筒向村子走来,以为是土匪来抢劫,便逃往山上。返回家中时,他们在猪棚的草堆里发现了4名外国人。一通比划,夫妇二人得知这些飞行员是抗击日军的盟军飞行员,立即将他们带回家中,端来饭菜,还让出自家的床供其休息,二人则彻夜在外守护。次日凌晨,赵小宝又于村东的礁岩中寻获第五名伤员。麻良水借来渔船,让飞行员扮作渔民,以草木灰涂面掩容,趁着夜色将他们安全送达三门县南田岛,帮助其归队。
泰德·劳森中尉所在的7号机组迫降在南田岛大沙村的海滩上。5名机组成员全部受伤,其中劳森腿部伤势严重。当地村民发现后迅速展开救援,并将他们辗转护送到三门县城。临海恩泽医院的陈慎言医生接到任务,连夜赶往三门。当地医疗条件有限,陈慎言只能先为他们进行简单包扎,再将其转移至恩泽医院。由于劳森腿部伤势持续恶化,情况危急,陈慎言与随后赶来的美军军医华特等医生共同为劳森进行截肢手术,保住了他的生命。
同样的救援故事在中国许多地方发生。在浙江江山,3号机领航员查尔斯·奥祖克跳伞逃生后,被当地村民廖诗原等人带回家中救治;在江西广丰,村民们用竹轿抬着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最终,75名飞行员中除8人被俘、3人遇难,其余64人均获救返回部队。
日军得知美军飞行员获救,发动大规模搜捕和报复行动,25万中国平民在报复中丧生,无数村庄被焚毁。当地民众明知救助美军飞行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仍毫不犹豫伸出援手。这种无畏精神源于中国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坚定支持,以及对国际友人的深情厚谊。正如一位获救飞行员晚年所说:“中国人民的勇敢行为,让我看到了人性最光辉的一面。”
这次跨越山海的生死营救,成为中美两国人民友谊的重要见证。多年后,获救飞行员及其后代多次重返中国,向中国人民表达敬意。奥祖克的女儿苏珊曾多次来华,她感念中国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每次来到中国就如同回家一般。中国人民一直在我的心里,感谢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参与杜立特行动的飞行员。”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郑伟勇对本文亦有贡献)
20名中国海军学员参与诺曼底登陆——
在欧洲战场书写青春荣光
范继敏
1944年,卢东阁、郭成森、王显琼、黄廷鑫等20名赴英受训见习的中国海军学员,在完成系统训练后,被编入英国皇家海军现役军舰,参加了代号为“霸王行动”的诺曼底登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中国启动选派海军学员赴英美受训见习的计划,以重建中国海军,与盟军并肩作战。这批年轻的中国海军学员在位于英国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海军专业知识后,又进入英国南部的恰塘兵营接受枪炮实操训练,学习掌握中型炮与对空射击的小口径炮等枪炮的操作技能,后被分派至现役大型军舰上服役,积累航海与实战经验。
1944年6月6日清晨,诺曼底登陆战役打响。这是一场高度复杂的立体联合作战,除了登陆作战,海上火力支援、防空反潜、航道护航与封锁缺一不可。来自中国的海军学员被配置在战列舰、重巡洋舰、驱逐舰与航空母舰上,成为盟军海上作战链条中的一环。
郭成森和卢东阁被派至“肯特”号重巡洋舰,担任副炮长和副值更官,指挥或协助主炮执行对岸攻击。诺曼底登陆期间,“肯特”号持续靠近滩头实施压制。郭成森指挥发射数千发炮弹,有效摧毁德军的岸防工事,并在后续的布雷封锁作战中击沉了1艘德军大型救生船和4艘运输船。
王显琼在一艘战列舰上参加了对德军诺曼底滩头阵地的炮击,执行火力支援任务;楚虞章、谢立和被分配到“国王”号航空母舰上,在开放的飞行甲板上轮流执行反潜瞭望与警戒任务,以防止德军袭击并救助落水飞行员;黄廷鑫与葛敦华被分配至“搜索者”号轻型航母,执行反潜警戒与航线掩护任务……无论是舰炮火控、飞行甲板调度,还是反潜战术协同,中国军人都迅速适应盟军的战术体系,为击败法西斯而英勇战斗。
二战结束后,这些中国海军学员带着在欧洲战场上积累的实战经验与专业技能回到祖国。1949年,卢东阁、郭成森、王显琼、黄廷鑫等人加入人民海军。他们有人执教讲坛,培养新一代海军军官;有人投身舰队,参与开创人民海军的航海规范与战术体系。
2006年7月5日,时任法国驻上海总领事薛翰代表法国政府,将“荣誉勋位骑士勋章”佩戴在黄廷鑫老人的胸前,以表彰他在诺曼底及普罗旺斯登陆中的贡献。这份荣誉,不仅属于黄廷鑫,也属于其他远赴欧洲战场的中国军人。他们的英勇奋战,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生动写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9月15日 17 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