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名震文坛的韩愈写下“江豚时出戏,惊波忽荡漾”时,他或许也不会想到,江豚灵动的身影在长江的雾霭中已愈发罕见。更不会想到,千年后的晚辈会从他们的诗作中打捞起这段跨越1400年的生态记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梅志刚团队与复旦大学合作,从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中遴选出 724 首提及长江江豚(
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古诗词,用于重建江豚的历史分布范围。从盛唐的水间嬉戏到当代濒危预警,长江江豚的沧桑轨迹,在诗与科学的对话中缓缓铺展——这既是一曲自然的悲歌与警醒,也是一场文化与生态的跨时空共鸣。
捕食中的长江江豚(图片来源: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
Part.1
以诗为镜:平仄里的生物记录
长江流域的舟楫声中,藏着中国文人最细腻的自然观察。自古以来,迁客骚人行路之时,水路无疑是在崇山峻岭间的捷径,沿途山水便成了诗词素材。而长江江豚因体型较大、常浮出水面呼吸,便自然成为诗行里的常客。
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检索历代诗歌中江豚的踪迹。细心纳入了“豚”“江豚”“江猪”“䱐”“䱡”等关键词并剔除歧义——比如区分指代家畜的“豚”与水中江豚。当然,相似种的区分也难不倒诗人们。早在《尔雅》已明确区分江豚与白鱀豚
Lipotes vexillifer;北宋孔武仲在《江豚诗》中更直白写下“黑者江豚,白者白鱀”,证明文人对这两种水生动物的观察已足够精准。
层层筛选后,724首可靠的“江豚诗”浮出水面。其中50%(362首)有具体的地理位置,78%(281首)指向长江干流,14%(51首)见于支流,8%(31首)落于湖泊(参考文献[1])。这些诗句如同一枚枚时空邮票,为科研提供了重建历史分布的关键线索。团队将长江流域划分为1056个30×30公里的网格(以应对千年地貌变迁的复杂),通过空间建模得出结论:江豚分布范围从唐朝的169个网格锐减至现代的59个,1400年间收缩了65%。诗行里的零星记录,被科学拼贴成一幅清晰的生态变迁图。
长江江豚最小潜在分布范围在A唐代、F现代的空间分布。(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Part.2
盛唐水韵:“江豚时出戏”
“江豚涌高浪,枫树摇去魂”这是唐人元稹笔下的长江日常。尽管研究中仅筛出5首提及江豚的唐诗,但寥寥数笔已勾勒出鲜活的生态图景。唐朝江豚的活动范围覆盖了长江中下游及周边湖泊,彼时的长江,干流与支流、湖泊血脉相通,江豚可自由穿梭觅食、繁殖,169个网格的分布范围,正是盛唐长江生态良好的最佳注脚。
这些写下不朽诗篇的唐代诗人,或许在无意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自然观察者”。他们在“歌以咏志”的抒情过程中,以诗为笔,为后世记录下了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珍贵历史画面。
Part.3
宋元江湖:“江豚吹浪腥”
进入宋朝,江豚在诗中的身影渐密。38首诗词里,“水鸟眠沙黑,江豚吹浪腥” “雁影落纷纷,唤起江豚”的描述,勾勒出江豚与水鸟共生的画面。此时的江豚分布虽较唐朝缩减,但仍活跃于长江干流及周边湖泊,尤其在江南水乡的诗行里,江豚吹浪的气息成了江湖的标志性符号。
到元朝时,江豚虽仍在干流活跃,但支流与湖泊的记载开始减少。许是由于逐渐成熟的农业开发,江豚的栖息环境正发生着微妙的改变,滔滔江水之上已开始泛起了生态扰动的涟漪。
长江江豚最小潜在分布范围在支流及湖泊的变化趋势(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Part.4
明清余晖:“豚逐银波月色浮”
明清两代是“江豚诗”的黄金时代。明朝177首、清朝477首的记载,几乎让江豚成了文人笔下最熟悉的水中生灵。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记录者”之一,便是创作了35000余首诗的乾隆皇帝——他在南巡时镇江游览时写下了“豚入息风银月澄,龙出听讲黑云起”为江豚分布留下了珍贵记录。
本图展示了乾隆的诗作与南巡如何为长江江豚提供了记载。(A)乾隆皇帝沿长江巡游的示意图;(B)提及长江江豚的乾隆诗作中文原文(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此时江豚的分布网格仍达142个,虽较唐朝减少,但仍是现代的2.4倍,长江流域的干流、支流与湖泊中都有它们的踪迹。然而,在繁荣景象的背后,生态危机已悄然滋生。自19世纪中期起,随着人类在长江流域活动的不断扩展,不经意间阻隔了支流与干流的自然连通。江豚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正逐步受到侵蚀,其命运的转折,也在无声无息中悄然启幕。
长江江豚最小潜在分布范围在D明代、E清代的空间分布(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Part.5
百年骤变:从诗中常客到极危物种
从清朝的142个网格到现代的59个网格,江豚分布范围在短短一个世纪内“腰斩”:长江干流分布从唐朝到现代减少33%,而支流和湖泊中,这一比例高达91%(参考文献[1])。曾在诗中“夜拜风”“任沉浮”的江豚,如今已难觅踪影。
长江江豚历史最小潜在分布范围的总体趋势(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与江豚命运相似的,还有长江其他“水中国宝”。白鱀豚
Lipotes vexillifer和白鲟
Psephurus gladius已在近几十年功能性灭绝,淡水巨型动物的集体衰退,构成了长江生态系统的“无声悲歌” (参考文献[3]) 。江豚的故事,只是这场全球性淡水生态危机的一个缩影。
Part.6
诗与科学:跨越时空的生态对话
当科研人员将诗歌中的“豚影”转化为科学数据,一场文化与科学的奇妙对话就此展开。古代诗人或许从未想过,他们笔下的“江豚吹浪”会成为千年后生态研究的证据,并填补历史数据的空白。
这种“文化+科学”的方法,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历史文献与艺术作品不仅能还原物种分布,还能为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研究提供线索(参考文献[4])。这些跨越千年的诗句,既是浪漫瑰丽的文化遗产,也是千年前长江生态的真实切片。
Part.7
余音:守护诗中的最后豚影
如今,长江江豚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危”物种,它们在长江中的身影愈发稀疏,正面临从现实中消失的危险。
但诗歌也给了我们希望。它提醒我们,长江江豚曾用千年以上的时间跨度证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能。近年来,长江禁渔、栖息地修复等措施的实施,让江豚身影时有回归。或许不久的将来,当我们乘舟江上,便能再遇见诗中“豚逐银波”的景象。
携带幼豚的江豚个体(图片来源:南京江豚水生生物保护协会)
从唐朝的“惊波忽荡漾”到当代的濒危警钟,长江江豚的千年故事,藏在诗行里,也写在江面上。愿我们在浅斟低唱的同时也共同行动,让江豚的身影永远留在江面的波光与未来的诗行中。
参考文献:
[1] ZHANG Y, LIU J, ZHENG S, et.al. Range contraction of the Yangtze finless porpoise inferred from classic Chinese poems[J/OL]. Current Biology, 2025, 35(9): R329-R330. DOI:10.1016/j.cub.2025.02.052.
[2] HUANG Z, LI H. Dams trigger exponential population declines of migratory fish[J/OL]. Science Advances, 2024, 10.
[3] HE F, SVENNING J C, CHEN X, et.al. Freshwater megafauna shape ecosystems and facilitate restoration[J/OL]. Biological Reviews, 2024, 99(4): 1141-1163. DOI:10.1111/brv.13062.
[4] TIAN H, STIGE L C, CAZELLES B, et.al. Reconstruction of a 1,910-y-long locust series reveals consistent associations with climate fluctuations in China[J/OL].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11, 108: 14521-14526. DOI:10.1073/pnas.1100189108.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张应超(生态学硕士)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
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依托中国科学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