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法韵知承” 调查队,怀着对苏南非遗的热忱与对侵权问题的关切,开启了一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实地探寻。这支以法学专业学生为核心的团队,穿梭于苏州、镇江的非遗传承现场,在牙雕的细腻纹路、泥叫叫的窑火青烟与古村落的斑驳巷陌间,寻找法律与传统技艺共生共荣的路径。
实践首站苏州祥韵牙雕艺术馆的场景,让队员们记忆犹新。一楼展厅内,半人高的镂空牙雕摆件与指尖大小的牙雕首饰相映成趣,苏派牙雕 “精细雅洁” 的独特魅力通过镂雕、透雕技艺尽显;二楼陈列的 2018 年象牙禁售令前的合法制品,泛黄证书与温润象牙诉说着行业变迁。负责人丁晓芳老师提出的法律困惑 ——“团队改良传统纹样的权利归属”“年轻学员现代设计的保护范围”,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非遗保护不仅需要 “纲要式” 法律框架,更亟需 “指南式” 精准指导。
![]()
调查队来到镇江太平泥叫叫传承地,传承人周师傅用一捧陶土,抛出了传统与创新的边界难题。工作室里,民国老泥哨与带卡通纹样的新作品静静陈列,窑炉余温尚存。“把祖传泥料换成陶土,刻上二维码,这算创新还是老家底?” 周师傅的疑问,直指非遗创新中的知识产权界定困境。走访中,团队还发现分级保护制度的落地 “温差”:国家级非遗能获补贴,县级非遗却常陷入 “无人问津” 的窘境,周师傅坦言 “若遇仿冒,不知如何取证”。针对这些问题,队员们紧急在《维权指引》中补充 “侵权取证流程图”,将复杂法条转化为 “拍照 — 联系市场监管 — 固定证据” 的清晰步骤。
![]()
镇江华山村的古巷深处,88 岁的非遗传承人解小祥老人,用 25 年的坚守展现了法律在非遗保护中的 “烟火气”。老人抽屉里那叠边角卷皱的《镇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条例》,记录着他凭借法律维护非遗的珍贵过往:曾依 “非遗保护优先” 条款保住张王庙地基,靠 “传统技艺社群共有权” 界定化解泥叫叫商标纠纷。“法律得护着老的,也得容着新的,就像这泥坯,要捏要烧,才成器。” 老人的话让队员们深受触动。但基层保护的薄弱仍不容忽视 —— 有人将泥叫叫复刻成塑料品,虽按指引拍照取证解决了问题,可历史建筑墙上掉色的 “危楼” 指示牌,仍透露出文保工作不受重视的隐忧。老人期盼着 “法律能再长出点‘腿’,走到村里来”,让年轻人知晓守护非遗的意义。
![]()
半个多月的调研,让团队完成了从法条到田野的深度实践。队员们整理出 30 余条关键问题,撰写包含 “团队创新权利划分”“县级非遗保护路径” 等模块的《非遗知识产权维权指引》,让法律兼具严谨性与传统温度。后续,团队还将通过公众号推送调研成果、总结成文。当丁老师标注申请流程、周师傅记录窑变纹路、解爷爷用手机拍摄侵权证据时,这些瞬间正是法律与非遗的美好相遇,更是当代大学生以专业力量守护文化根脉的生动实践。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