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全款买的房,婚后却可能被配偶分走一半?一种名为“洗房”的操作,正让许多家庭寝食难安。
最近,上海的刘阿姨遭遇了晴天霹雳:她卖掉老房为儿子全款购置的婚房,在儿子婚后不久,就被儿媳提出离婚并要求分走一半房产。
这套房子花费了老两口全部积蓄,却因在婚后购买且写了双方名字,可能被视为夫妻共同财产。
类似刘阿姨的遭遇,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一年就有上千例。河南高院2025年数据显示,35%的房产纠纷涉及洗房手法。
01 什么是“洗房”?婚姻背后的房产转移陷阱
“洗房”指的是通过婚姻关系,将一方婚前拥有的房产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的过程。这与“洗钱”有相似之处,但洗的是房产而非资金。
常见操作手法是:婚后一方以“为孩子教育”、“换套大房子便于照顾老人”等合情合理的理由,要求卖掉婚前房产,重新购买新房并加上自己名字。
等到新房手续办妥,提出换房的一方就会提出离婚,要求分割一半房产。
02 真实案例:精心设计的“洗房”套路
家住上海的张女士为提高儿子在婚恋市场的竞争力,早早地在闵行区买了一套两居室作婚房。儿子不久后认识了“沪漂”姑娘小美,两人感情迅速升温,半年后便谈婚论嫁。
小美一家没要多少彩礼,善解人意的行为让张女士觉得儿子捡到了宝。婚后小美怀孕两个月时,提出置换更大房子的想法,认为两居室无法满足未来孩子出生和公婆伺候的需求。
虽然小美要求在新房房产证上加名,但考虑到儿媳已怀孕,张女士和儿子同意了请求。结果房产手续落地后,小美态度大变,不久便提出离婚,最终法院判她分得一半夫妻共同财产,包括那处房产。
03 法律空隙:为什么“洗房”能够得逞?
《民法典》明确规定“婚前财产不因婚姻关系转化为共同财产”,但漏洞在于:法院更看重对房产的“贡献”而非原始出资。
2024年北京一桩典型案例中,女方仅凭婚后参与装修的证据,就成功分走男方父母全款购买的学区房。法官在判决书中明确写道:“房产归属看贡献证据,不是看出资人。”
更隐蔽的操作是资金洗白链:出售婚前房产→资金转至父母账户→以“借款”形式汇回→购买新房加名。由于资金经过多重切割,受害方往往难以证明房款原始来源。
04 数据警示:婚恋环境变化与财产纠纷上升
深圳市家庭婚姻纠纷大数据报告显示,深圳市2021年离婚财产纠纷案的比例相较于2019年上调了接近15个百分点。
婚姻法律专家分析,深圳经济高速发展之下,财产种类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且越来越不易分割,造成了离婚财产纠纷数量飙升。深圳的情况也是当下全国的一个缩影。
05 政策保护:国家正在积极行动
面对“洗房”等婚姻财产风险,国家也在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提供保护。2025年,最高法发布涉彩礼纠纷指导案例,严打婚骗行为。
多地法院开始采纳“资金溯源原则”,穿透表面证据查核原始房款,这为受害方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
2025年8月,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了《房地产从业机构反洗钱工作管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为房地产行业反洗钱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
06 防范策略:如何避免“洗房”风险?
面对潜在的“洗房”风险,普通家庭可以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婚前公证个人财产:将名下各类资产进行清晰划分,尤其是涉及一线城市房产这类较大额资金的资产,更要划分得非常明确。
保留完整出资证明:对于婚后房产的购买要格外谨慎。事先厘清赠与范围,留存好出资证明。这样即使事后打官司也能有充足证据。
避免让对方参与还贷或装修:婚后新购房产时保留完整出资流水,避免对方参与还贷或装修,以免对方制造“贡献证据”。
签订婚内财产协议:加名字可以,但提前签好《婚内财产协议》,明确各自的出资比例和份额,这不是不信任,而是保护自己。
王先生的案例提供了一个成功防范“洗房”的参考:他同意妻子换房要求,卖掉房产后先把卖房的钱赠送给父母,并签订自愿赠予协议;再向父母以借款形式借出,并写明只能用于购房;购买新房时贷款一部分,并按妻子要求加上名字。
当妻子一年后提出离婚时,法院判决夫妻一起偿还购房债务,女方的“洗房”计划未能得逞。
随着法律漏洞被不断修补,执行力度不断加强,未来“洗房”的操作空间将会越来越小。
真正的婚姻,应当建立在爱情与责任的基础上,而不是处心积虑的财产算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