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生命在宇宙中是否普遍存在?从科学证据来看,我们有理由保持谨慎的乐观。一方面,我们观测到的恒星系中,类地行星绝非凤毛麟角;相反,宜居带行星似乎随处可见——再以红矮星系统为例,一颗小小的红矮星就拥有7颗类地行星,其中3颗位于宜居带内。开普勒望远镜的统计结果甚至暗示,银河系中类似地球的行星可能多达十亿颗。有水、有机物和适宜温度的行星环境在宇宙中并不少见。上海天文台在未来就要发射一颗叫地球2.0的科学卫星,也希望找到和地球大小类似的系外行星。
另外,我们也在陨石和星际介质中发现了氨基酸等物质,这表明,生命的种子遍布星辰之间。如果说生命起源所需的基本材料在宇宙中广泛存在,且许多地方提供了模拟“温暖小池塘”或深海热泉的条件,那么从概率上讲,生命在宇宙中可能并非孤例。
![]()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至今尚未直接探测到任何地外生命的存在。茫茫宇宙,无比寂静,这便是著名的“费米悖论”,也就是,宇宙如此浩瀚悠久,为何我们没有观测到智慧外星生命的迹象?我的猜想是,或许生命的起源需要一些极为偶然的契机,即便有适宜环境也未必一定出现生命;也可能宇宙中确实存在许多生命,但大多是微生物层级,难以被远距离探测到。就当前而言,我们只能说,生命在宇宙中很可能不止地球一个起源地,但其普遍程度仍有待发现。未来的火星、木卫二欧罗巴、系外行星生命探测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实验检验。如果在除地球以外的独立星球上发现了生命迹象,哪怕是微生物化石,那将证明生命起源并非万难之事。否则很难解释宇宙如此之大,却恰好两处都有生命,从而我们可以推断生命在宇宙中是相当普遍的。但在找到确凿证据前,这一问题还无法有定论。
那另外一个问题是,人类能否在实验中创造生命?
就此而言,我们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尚未跨过最后的门槛。上面提及的很多实验,实际上都在一步步逼近“人工生命”的目标。有科学家合成了生命的基本分子;有科学家使分子实现了自我复制和原始代谢功能;现代合成生物学更是让我们能够以模块化的方式拼装和改造生命系统。2010年,美国科学家克雷格·范特尔制造出第一个“人造细胞”:他们将一段完全人工合成的DNA基因组植入到去除了自身DNA的细菌细胞中,结果这个细胞被“唤醒”并按照人工DNA存活繁殖。严格地说,这还不是从零开始创造生命,因为细胞的其他组分借用了自然生命的框架。但这无疑证明了人类已经掌握重新编程生命的能力。
更令人瞩目的是,2025年初欧洲科学家正式启动了一个名为“迷你生命”的宏大项目,立志在6年内从无生命的化学物质中创造出可生长、分裂并具有新陈代谢和达尔文式进化能力的简单双层细胞。该项目汇集多所大学的生物学家与化学家,得到欧盟1300万欧元资助,想要利用合成生物学最新理论和技术手段,从头构建生命系统。项目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成功,这将是基础科学领域的标志性成就。从零开始创造生命系统意味着我们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本质。”如今,这项研究正在攻克一个个关键障碍。虽然目前仍没有一个实验室宣布“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生命,但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在人类可见的未来,从实验室诞生“人工生命”很可能将变成现实。或许再过些年,我们真的能看到科学家将原始混合物倒入容器,在模拟远古地球的环境中观察到生命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