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洛南城乡事
文/罗璋娟
人民路糊辣汤本来没有名字(招牌),只因在这条人民路上经营年份久了,食客们给它赋予了“人民路糊辣汤”这一名号。不过,经营糊辣汤的嫂子有个好听的名字——槐会敏。其实,当你慕名沿着人民路前来品尝时,行至房产交易中心门口第一家,看见的只是炉子挡风板上“糊辣汤”三个字。或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映入眼帘的只是一大盆糊辣汤,而并非炉子挡风板上那红底黄字。
瞅高不瞅低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也隐喻着些许人生道理与智慧……
人民路糊辣汤还有一个名字——肉丸糊辣汤。他们家糊辣汤里面的肉丸是糊辣汤的精髓,用孩子们的话说,是“秘密武器”。其肉丸精选后腿肉,剁成颗粒状,加入小香葱及十几味秘制调料拌匀腌制,经过反复顺一个方向搅拌、摔打上劲后手工搓制,用精选豆油炸制而成,皮焦里嫩,肉香与葱香交融、筋道又绵密,咬一口唇齿留香,回味良久,真是猪肉丸子里的绝绝子。就连不吃葱的我都喜欢他们家糊辣汤里葱香与肉香融合的肉丸。他们家卖出的每一碗糊辣汤里保证有肉丸。孩子们会要求多来点丸子,大人一般是不好意思开口。最近几年,肉价、其他食材价再涨,他们家糊辣汤自2012年从农贸市场搬到人民路上,十几年如一日没有涨过价,没换过碗,带麻花小碗四块,大碗五块,不带麻花少一块钱。槐会敏丈夫清晰的记着,1994年刚开张时候还没有麻花,小碗六毛,大碗九毛,梦想挣三十块钱就能给家里买肉吃。
“肉丸糊辣汤”是孩子们起的,“人民路糊辣汤”是大人们叫的。寻问做了31年糊辣汤、来自河南的槐会敏夫妇:“你们家糊辣汤叫啥名字呀?”答曰:“就叫糊辣汤”。同事、朋友相约吃什么早餐——人民路糊辣汤。孩子们嚷着要吃肉丸糊辣汤,大人故意问:“吃哪家?西安那种土豆块子牛肉丸糊辣汤吗?”“吃人民路帝王大厦对面,卖彩票那家猪肉丸糊辣汤。”就在刚才,我着笔写人民路糊辣汤时,突发奇想,给远在成都读研的儿子发去微信问:“你经常吃的人民路那家糊辣汤叫啥名字?”儿子不假思索答曰:“肉丸糊辣汤。”儿子又问:“问肉丸糊辣汤干啥?”我说:“我想写写这经营了31年的糊辣汤老店。”
这糊辣汤,父母生前一直喜欢喝,我是两天不喝就想。儿子在外求学这么多年,一回来就去喝。铁杆说,我一天不去人民路喝糊辣汤浑身不舒服。还确实是这样。最早来喝糊辣汤的是一波又一波的莘莘学子,再到上班族,遛弯的大爷,哄小宝宝的大妈,前一天醉酒的……早上喝一碗这糊辣汤,胃里暖暖的,舒服到家了!来这家喝糊辣汤久了,食客之间也便熟悉起来了,喝着糊辣汤,相互打着招呼,说着家长里短。清晨的第一缕人间烟火是从糊辣汤店传递开来的,弥漫、温暖着整条人民路。
有一次早上有事,九点多疾步到人民路糊辣汤这,看见盆里还有一点点糊辣汤,心中难免窃喜。不止一次吃过最后一碗糊辣汤,真是心情难以言表。没想到槐会敏嫂子赶紧给我手上㩙了一个他们河南美食——油炸菜饺。没等我反应过来,说:“娟子,盆里的糊辣汤喔个美女要了,你明早来吃。”上下打量了一下坐对面喝糊辣汤的美女,心想:“如此曼妙身姿,吃一碗不够,还要霸占盆里的糊辣汤,何况盆里的糊辣汤两平碗是有的。”我埋怨会敏嫂子说:“才九点多,你今得是做少了?”会敏嫂子笑着说:“不少,人多,这是第四盆了。咱们每天都是做两大锅,一锅分两大盆。我家掌柜的把第一锅一半送来就赶紧回去准备第二锅了。十年前决定定居洛南,买转弯那房子就是为了做糊辣汤近。”我说:“你咋不再做一锅,还早着呢!我周末两天都没喝,这会来还没有了!”会敏嫂子笑着说:“乃不敢再做了,能卖出去对着哩,但人受不了。咱这糊辣汤里面搭配的卤豆腐干条条、豆腐皮丝丝都要手工切哩!面筋都是咱自己和面洗出来煮熟手撕哩!准备明天的糊辣汤就得今一下午,还不算三天得炸一次丸子。炸一回丸子就得少做一锅糊辣汤,不然就得熬通宵。”我和槐会敏嫂子说话间,美女吃完了糊辣汤,让给她把盆里的打包带走。等美女走远,我就又埋怨会敏嫂子道:“你不会给喔人少舀一点,给我留一点吃,明明能舀两平碗,你非要给舀到流,袋子提起来给舀。喝了你三十年糊辣汤了,都不给我留半碗,让我的胃今儿一天都不舒服。”会敏嫂子大笑着说:“乃不敢给人家少舀,咱们都是舀到碗满,最后一碗基本都是一碗半的量。一些小娃来没有了,哇一声就哭哩!也没办法。咱迟早店门口来了流浪汉、智障人或可怜人,我都是拿大碗给舀哩!不说你,不论谁来都不卖了,救活命要紧。我们从河南来到洛南,豫陕一家亲哩!陕西人在饥荒年救过不少河南人,上一辈人经常在我们跟前念叨哩!”
会敏嫂子打开话匣子,又说起他们初来洛南卖糊辣汤的艰辛。话说人生三大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我还要补充一大苦——卖早餐。起早贪黑真是赚的苦身子钱。
1994年初,会敏夫妇带着刚过百天的儿子来洛南,看望在洛南帮兄弟打理饺子馆生意的母亲。母亲年轻时候学了逍遥镇糊辣汤,也做了好多年。饺子馆早餐带了糊辣汤反响很好。在河南老家时,会敏就经常给母亲帮忙搭理糊辣汤生意。
初来洛南的槐会敏夫妇就被洛南人的厚道、质朴所折服,决定留下来跟着母亲学做糊辣汤。会敏两口子好学又勤快,才帮了几个月忙,就能独立做好饺子馆的早餐胡辣汤了。1994年暑假期间,母亲鼓励会敏两口子到县城河南农贸市场饮食摊位去售卖糊辣汤。初来乍到,摊位只能摆在最里面挨着蔬菜区的地方。虽说摊位没在人面前,但勤快的他们六点不到就背着儿子出摊。买不起三轮车,就手拿肩扛,一趟又一趟搬运,一天也不敢多做。好在上学的孩子们路过农贸市场只有他们一家摊位开始营业,尝试过的孩子们一传十、十传百,生意才慢慢有了起色。正在他们庆幸时就出了岔子。那个年月,农贸市场是用砖砌的约八十公分高的台板,每家不过两米长。台板下面能放一些笨重的物品,如炉子,长板凳等。有一天早上,槐会敏老公把糊辣汤担到摊位,发现炉子不见了。背着孩子提着大盆和碗筷赶来的槐会敏抹了抹眼泪对丈夫说:“没事,幸好天不算太冷,咱今卖多少碗算多少碗。把打扫卫生的环卫工叫来免费吃。一会出摊的人都来了,咱给每一个摊位免费送一碗。”
当时一天卖的钱不够买个新炉子。一盆糊辣汤就这样送的多卖的少。太阳升起后,农贸市场迎来了一天最热闹的时刻。谁又知道槐会敏夫妇内心的无奈与悲愤。槐会敏想起一转身就丢了她从河南老家带来的铜勺,端走碗喝糊辣汤没有影的,四下搜寻就能拾回一摞她家的糊辣汤碗。有啥办法呢!生活中许多事情难以预见,甚至难以解决。谁还没有在温饱线上挣扎过。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谁愿意起早贪黑,迎来送往!
他们借钱新买的炉子天天往出租屋提,房东不但帮忙给他们搬东西,还去摊位替他们抱打不平,扯着嗓子问候了几句别人的娘,他们送给房东的一碗碗糊辣汤得到了回应。不过经此事后,再也没有丢过东西,也不用往回提沉重的炉子等东西了。时隔多年,槐会敏乡音未改感慨道:“那时候总归年轻吧!咋就那么有劲,天天搬进搬出,咋就不知道累呢?”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经过免费送糊辣汤之后,糊辣汤生意竟出奇的好。洛南本地摆摊的人让他们不要出摊太早,说不是怕竞争,而是心疼他家孩子。农贸市场只有他们一家糊辣汤,能有竞争吗?没有!不过确实也有竞争,流动人口少,来吃早餐的基本是固定客源。他们两口子经过激烈斗争,还是坚持五点半出摊。他们要让早起打扫街道的环卫工人和上学的孩子不失望。他们夫妇始终忘不了——是上学的孩子们最先品尝又推广了他们家的糊辣汤。而今,历经31年的糊辣汤老店,搬到有暖气的房子里经营,槐会敏夫妇都会给孩子们多舀几个肉丸子,更是一直坚持出摊时间。
在槐会敏夫妇眼里、心里,不同食客的各类意见他们都要尝试加以改进,才有了他们家糊辣汤独树一帜的味道。比如孩子们来说:“糊辣汤里有肉更好吃。”他们就尝试给糊辣汤里加了红烧过的五花肉片。后来发现有不喜欢吃肉的人把肉片子扔一地,他们就改进做了肉丸子。一些人说吃淀粉不利于消化,他们就全部用洗过面筋沉淀后的面糊调节胡辣汤稀稠度。有人说放辣子好吃,他们就做了油泼辣子另外带上,又给糊辣汤里多添加了胡椒粉。比如我喜欢吃醋,他们也就有了醋壶。“听人劝,吃饱饭!”老祖宗智慧真是要时刻牢记于心。
练摊练的就是一个坚持,几家外地人不摆摊了,胡辣汤这里再也没丢过东西。槐会敏夫妇的糊辣汤摊位越来越靠前了。在我的记忆中,糊辣汤摆在农贸市场饮食区,最前面第一家位置。交谈才得知是后来在前面第一家位置摆了十年,从农贸市场挨着蔬菜区饮食类倒数第一家到饮食区正数第一家,他们家糊辣汤奠定了能成为老店的基础。那二十来米的距离,是他们用质量和信誉走过来的。直到现在,他们一如既往地坚持手工切丝,柴禾灶烧制糊辣汤。
说起这些年在洛南,槐会敏哽咽着说:“我最亏欠的人就是我儿子了。刚来那前十年,为了节省开支,租的房子低矮潮湿,儿子身上湿疹就没有好过。下雨天给地上放些平时捡来的砖块,不踩着砖块水就到脚踝了。做糊辣汤用的大铁锅烧柴,我儿子放学路上就捡风吹落的树枝,让同学笑话。放假了其他娃去玩了,我娃和我去山上拾引火的柴禾。有一年腊月出摊,谁给我摊位跟前倒了一圈的泔水还结了冰,把我滑倒,几天腰直不起来。我娃才七岁呀!从帮忙洗碗到一个人洗了好几天碗。没有条件呀?只第一个洗碗盆里是温水,其余两个涮碗的盆里都是凉水呀!把娃的手冻得通红,心烂了一样疼……”我急忙安慰道:“会敏嫂子你不要伤心,常言道——苦尽甘来!!!你儿子那么优秀,已在西安成家立业,迟早只要回来,准是你儿子替你出摊。前面大雪天冻死人,我早上来就看见你儿子一个人在给客人们舀糊辣汤。我问你娃你哩!娃说让你歇一歇。我那不争气的眼泪就流了下来。我们所有人的付出还不是想让娃们比我们过得好!你已经做到了。你没有听来喝糊辣汤的人说,你不能病,不能死,不然带孙子娃来没有糊辣汤喝,就死活不行,给宝宝回不下的话。”槐会敏嫂子又破涕为笑了。
我又郑重地问会敏嫂子:“假若你以后干不动了,儿子继续留西安工作不回洛南来,你舍得不舍得把糊辣汤这手艺教给洛南人。”会敏嫂子不假思索回道:“有啥舍不得的,另一条街那家糊辣汤就是我给教的,乃就不按我给教的做,把糊辣汤做成啥了。用机器倒罢了,食材也是胡弄。把人能气死,我一说还骂我哩!真要是我们以后做不了了,我儿子不愿意继承我们这做了一辈子的糊辣汤,我愿意教给诚信、善良、经济困难的洛南人。”我想这会敏嫂子终其一生,已经营31年的胡辣汤店,在她如此格局下,一定能传承下去,下一个31年、百年,甚至更长……
时光不居,岁月不语,见证了人心,还经营出了具有槐会敏夫妇独一无二的糊辣汤老店。重要的是槐会敏夫妇认定了洛南这个第二故乡——儿子在这里成长,儿子同学、媳妇都是洛南人。他们十年前就决定留在洛南了。走过糊辣汤店铺,吃糊辣汤的、不吃糊辣汤的人都在和他们夫妇打着招呼,不是那一口浓郁的河南腔,谁又能知道他们是河南人。哪里人已经不重要了,洛南人不排外,厚道、朴实、接纳的品质才有了新生一代的洛南人。经营31年的人民路糊辣汤老店诠释了豫陕一家亲的旋律!必将唱响洛南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新篇章!
来源:洛南政协
欢迎乡党们留言、分享、点赞和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