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吴粲又名代蔚,毕业于四川大学。策划学(策划经济学)的开拓研究者;并致力于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时间;还花大量精力研究过希尔伯特几何、非欧几何、极限问题及自然哲学。2021年3月偶然发现了与所从事的祖传工艺——竹篓窖泥法甘蔗酒的相关性,进入三星堆的研究。主要从自然科学的“实证”手段,以及从“人类学”的角度,已经扩展到全球史前文明,相关专业论文投到了世界顶级学术期刊,正在修改或撰写新论文。
●特别声明:独家解读,不准盗用或搬运,但允许用原链接转载!否则追究法律责任或学术不端。
一、关于扎陵湖石刻的所有讨论,都必须建立在正确解析石刻内容基础上
自从《光明日报》6月8日刊登有关扎陵湖石刻以来,在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不同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士对此进行了探讨,而此问题本身是古文字(含甲骨文)——相对当今简体文字,方面的专业问题。
只能从专业角度才能得以解决,其他领域只能是外围探讨,难以触及实质。
本文用看图识字法逐一解析,结果一清二楚,小学生也能看懂。
二、解析石刻内容的基本原则
解析石刻内容,首先最重要的:必须读起来基本顺畅、能有表达的大意。
如果达不到此点,那所解析的内容肯定不正确。如果再强行或牵强附会地解读,那么所得结果肯定是边都无法沾。
在对全碑文内容能大概读懂的基础上,对于少量不能识别的字再进行推测、推敲,此过程应该考虑到雕刻者可能出现不规范的笔画,甚至有错刻的情况。这就如,阅读手写书信、手写试卷时,因为不是电脑显示及机器印刷体,与正体字难免会有偏差。
但在能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能够推测、推敲出不能识别的少数字。
三、解析石刻全文
1.下图为石刻原样。
2.版面中间分割线、起刻时间
如此大的石头平面,当时时间较紧,并且还要外在的人身安全,所以不允许慢慢精雕细刻,打暗格规划版面也只能忽略,在此情况下,必须对版面进行粗略划分,所以石刻上出现了两条中间分割线,见下图。
接着是起刻时间,用的十二时辰的“申”表达,此字为甲骨文。时间为下午15:00-17:00。
●再来看石刻右边部分,应该是竖读或是横读?经过推敲应该是竖读。但此处很多人进入了一个陷阱:因为“皇帝”二字太为明显,以为就是“从上往下”阅读。
如此多的爱好者,甚至专业人士对此石刻进行分析,为何就没出现一个人想到或去尝试“从下往上”阅读呢?
难道研究古文字、古文献的专业人士,不知道我国古代从“从下往上”、“从右往左”与现在阅读相反的顺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
只要“从下往上”去尝试阅读就会发现,此石刻右边版面的内容,比“从上往下”阅读更顺畅,表意更清晰。然而,让人感到震惊的是如此多的分析文章,却没有出现一个人从此角度进行了这样的尝试!
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右边的内容是从下往上、竖行阅读,是采用2个或3个字,形成一个表达意思的句子。
●多数是用《说文》的小篆作底本,有少量汉隶、甲骨文、金文。
3.右边第1竖行:帝皇
这二字是《说文》小篆,容易认出。
4.右边第2竖行:文使
注解:左边的箭头所指处雕刻有一长斜点,雕刻得不深,所以容易被解读者忽略,而误解为“五”字。
5.右边第3竖行:巴关(棺)
注解:《说文》,棺,“关”也。雕刻者在“关”后面用了一个等号“=”,即表示等于“棺”,离此不远正好有一残棺。
“关”字的上部雕刻得也不是很规范。“巴”字雕刻得也不是很规范。
●或许是他们手上的《说文》版本上的字,与当今我们看到的版本上的一些字,书写上本身有区别。
6.右边第4、5竖行:男 方将,女 乐采
甲骨文、金文出现男、女这二个字的次数不少,但笔者所看到都没有能正确解析,而这二个字的解析非常重要,要涉及一些非常重要的出土器物。因为此前被错误解读,导致一些器物的内涵被曲解,相应一些重要的历史被错误解读。
此雕刻者对这二个字符的解析却与笔者一致,让笔者感到非常震惊!
说明此二人在甲骨文、金文的修为方面有非常深厚的功底!
为何此二字被解析为男、女,后续将用非常深入的论文研究。
7.右边第6竖行:以翳纶
“以”字的小篆应该容易认出,“翳”看上图应该是汉隶而非小篆。
“纶”字分析:
(1)为石刻上的字形,而本身不存在此字。这是雕刻者有意刻错,本身应该雕刻成(2),为“纶”字的汉隶,也非小篆,因小篆右边下面是5竖。
(3)刻成“叉”,并且又非常明显,应该是雕刻者故意为之,提示这是错刻。主要目的是掩盖、故意不让外人解析出石刻上的内容。
8.左边:廿八
这里雕刻者故意用了版面的中间分割线,来干扰正常情况下能对这二个字的识别,如果除去这二竖线,一看就是“廿八”。
对“廿八”解析分歧较大,有人认为“廿”为“卅”,“八”为“六”或“七”。这应该是雕刻者故意为之,用加入中间两竖的版面分割线进行伪装。
9.左边:己卯、兔、三、月、东、到等表示时间的字
“兔”字由于雕刻起来非常复杂,加之明显看出左边的雕刻者力度不够以及所用工具锋利度也有欠缺,所以出现几个复杂的字都使用的版块而非线条来表示。当然,也可能是雕刻者为了隐蔽,故意所为。但两只明显的耳朵加上全石刻内容进行推测,应该能识读出这是“兔”字。
另外再结合表示干支纪年“己卯”最近是1999年、1939年,再结合“廿八”,而1939年是民国28年,就可排除1999年。再稍微拓展思维,就应该想到与纪年有关的十二生肖,1939年对应的是“兔”。三个表示时间的单位能够互相印证,那么更加证明了解析的正确性。
“三月”、“到”应该容易识别。
“东”是汉隶不是小篆,一直被误识别为“车”字,与后面的“到”连接起来为“车到”,因为“车”与我国历史紧密相连,从而引起了很多解读。然而它是“东”字的繁体,表示月的第一天“第1日”,正好与前面表示时间的很多单位构成一致性。
从系统性、综合性,更加印证了解析的正确性。
●为何是表示这样的日期?用此字来表示日期,单从此方面,就知道此石刻内含有当时情报系统的成分。
笔者在论文中会有非常详细的分析。
10.左边:此壁
“壁”字本身复杂,不易雕刻,所以雕刻者把笔画雕刻得不是很规范。
11.左边:前可
这二个字容易识别出。
12.左边:百丈、里、表示方位的符号
很多人将“丈”解读为“五”字,前后连起来就是“一百五十里”,全句是乎合情合理,应该不会有问题,但结果还是错了。
第一,由于对全石刻内容没有深入、全面地解析;第二,正是陷于这种顺其大众的观点;
结合整体内容,再观看雕刻痕迹,上面为“丈”,下部还有如上图的符号,外边表示箭头,箭头向右,里面是一个“十”字符号,表示正前方。整个符号表示:正右前方。
“里”字容易认出,但并非表示长度,而是另外一种含义:里(面)。
四、综合解析全石刻内容
(1)“帝皇”,应该是代号,级别也相当高。
(2)“文使”,文件使者。很多人解析的时候,将“文”作为“五”,这是因为没有全面正确解析出全文得到的结果,“文”上面还有一斜点。
(3)“巴关=”。《说文解字》注,棺,关也,“关”字后面出现等号“=”,表示与“棺”等同,即为“棺”。
离此石刻不远有一个残墓,古代残墓为何称为“巴棺”?因为一些史料记载,巴人死后用石棺埋葬,并且前面要垒成一个蛇头,后面保留一个尾巴状,这种埋葬方式一直流传到当今还在沿用。
(4)“男 方将”、“女 乐采”,这二人的姓名可能不是真名而是化名,可能有约定必须写上情报人员的姓名和性别,以鉴别真伪。
(5)“以翳纶”,“翳”隐蔽,“纶”青色的布巾、布条。全句:以隐蔽用青色的布巾、布条(包裹的文件或东西)。
(6)“申”,起刻时间为下午15:00-17:00。中间两竖为版面中分线。
(7)“己卯、兔、廿八、东、到”,表示为:1939年、属兔、民国廿八年,三月一日到。
(8)左边其余文字分析:从此壁前可行,距离一百丈——这是一个估测价值,正右前方的(石棺)里面。
●结合右边内容分析:
虽然右边的内容说明在巴棺里面隐蔽放置了用青色布条包裹的文件(或东西),但如果没有左边的内容说明距离、方向,也难以找到,因为残巴棺已经被泥土填平。
●将重要文件放到了离此地不远的古墓,做了第二次反侦查。以免被敌人及一般人发现此石刻有疑点,然后在这周围搜索,却找不到如此重要的文件(或东西)。
即使敌人怀疑碑文,但又无法破解,最多砸坏此石刻。而难以想到去搜索离此处不远,但还是有一定距离,藏在残坟里面的重要文件。
五、综合判断与结论
(1)究竟是谁所为?用来做什么?
笔者前面的文章列出了多种可能,但用排除选择法,得到一个最优结果:红军传递情报。
但只是用石刻本身的内容,确实无法得到完全肯定的答案,但正如一个医学领域的专家所言:就像医学诊断,能用一个病解释所有症状,则诊断正确可能性最大。
还需后续查找更多的档案、史料,特别是还有可能,放置在残棺里面的文件或东西没有被取走,若后续挖掘出来,所有谜团才能解开。
石刻上有二个姓名,即使是化名,也增加了可查询的信息。
(2)笔者对石刻内容的解析,出入应该很少。因为是进行系统地解析,将每一个字纳入了整体内容,对每一个字的解析就不会是独立的。
如果是盲人摸象式的猜测,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顺畅的内容,对每个字的解析也是孤立的,很难得到正确的结果。
(3)石碑永远在那里,解析要经得住检验。
即使石碑现在消失了,而内容已经被记录不来,通过后期的资料调查,可以核实到更多,越往后,就可能彻底知道真相。
六、扎陵湖石刻就如试金石,由此看出我国古文字研究水平实在令人堪忧,很多史料必须尽快重新解析。
扎陵湖石刻涉及的古文字水平本身还不是很高,多数是用《说文》的小篆作底本,有少量汉隶、甲骨文、金文,我国开设此方向课程的大学、从事古文字研究的人也不少,可连解读的方向都没有人选择正确,还不说能够全部正确解析石刻内容。
●如果解析的字者不准确,偏离很远,讨论不是白费功夫,意义也不大。
遇到现实中需要解析一些古文字时,就难以正确识别。而我们说的古文字还不是商朝(含商)及以前的文字,更不是指甲骨文,还是以秦为起点甚至汉为起点以前的时代。
对古文字难以灵活运用,对字体、书写稍有变化就难以正确解读,比如石刻上和“巴”字,雕刻者的书写形式稍作了变化,这样与书上的形式就并不完全一致。由于不能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只是采取僵硬的方法去依葫芦画瓢,通常说的“眼睛无法搬家”,所以就无法正确识别出来。
由此说明,我国古文字领域的研究存在严重不足,遇到问题难以解决,并且以往解析的很多相关史料也存在错误。
●笔者早已发现此方面的问题,尤其甲骨文的传统理论存在严重缺陷。
对汉字古文字的来源以及基础理论根本没有弄清,所以对良渚、三星堆等已经属于文字的符号,却无法识读,不敢承认是文字。导致这些夏商周遗址无法得到正确的阐释,乃至严重阻碍了华夏文明的溯源。
●笔者已经建立了一种系统的新理论并实践解析或纠正了一些甲骨文,所得结果正好与经典史料相吻合。扎陵湖石刻正好作为试金石,检验了笔者建立的这种重大的理论。
●笔者已经追溯到了商、夏及以前的文字,以及掌握了它们的起源——由一种上古语发展而来,但这种上古语却完全不同于线条抽象文字。而三星堆是一个极好的样本库!
正在撰写此方面的论文,由于涉及的内容太广,收集、整理的资料太复杂,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但可以肯定,一定能将论文发表到世界权威学术期刊。
●如果无法正确解析古文字(尤其甲骨文、金文),不可能理顺夏商周!
2025.9.9 15:00于成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