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忠义,能够流传万世,可为什么到了北宋覆亡那刻,却不见杨家将的身影呢?有这么一家子,三代人纵横边关,谁不说他们忠心耿耿?
可到了靖康之变,金兵破城,满城血雨,就连屹立多年的杨家都销声匿迹了。这中间缘由,到底是什么?
先说杨家将最辉煌的时刻。杨业(杨继业)原本是后周的边将,擅长“突骑”,号称“天雄将军”。
那时契丹南下,杨业在雁门关独撑十数年。史书记载,他“纵击杀三万,血流于路可涉”,把城头的辽兵打得落花流水。
后来到了北宋,宋太祖重用他为率府率,依仗他的武力稳住了燕云十六州。索额图从一个侍卫,跃居高位,他的升迁速度,简直无人可比;杨业身经百战,却能始终不沾权谋之争,名声更胜一筹。
这就是第一代杨家将的传说。
可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到了第三代杨文广,这个家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杨文广从小在父辈的耳濡目染下长大,听过杨延昭(金牌神策军押衙)的战功秘笈,也见过祖父“先谋后兵”的排兵布阵。他跟狄青南征北战时,才露头角。
狄青是他父亲的部下,杨延昭当年就对这位年轻勇将很是欣赏。二人征战之余,常坐在营帐里比试战策:“你看前方山谷狭窄,我军可设伏阵;可若敌人布轻骑,如何应对?”杨文广答得头头是道,旁边的王韶也竖起大拇指:“这杨家徒孙,也是不俗嘛!”
朝中人听了这些传言,都说不愧是“杨家将,三代皆忠良”。宋仁宗忍不住发话,赐他一副金带——这个金带,可不是一般文臣能戴的,都是保和殿大学士才有资格配戴的。
拿到金带后,杨文广干劲更足了。他看部队长期安稳,训练松懈,担心有朝一日再遇契丹,难以抵挡。
于是他上奏:“请恢复云州营骑射传统,将弃甲曳兵之士,重新收敛于左神策军押衙之下,严练骑射。”宋仁宗一挥手,就批了。
杨文广自己督练。那些冷清了多年的旧部,一见他又提弓弄弦,一个个抖擞精神。
没过几个月,就有实战机会:辽人在幽燕一带挑衅,幽州告急。杨文广连夜手书《幽燕攻略》,图上标山川险阻,帐中详列祖父心得、父亲治军之法,一并上呈。
朝中大臣看了直呼:“好样的,杨家将果然忠良!”于是嘉祐六年,杨文广被任命为泾原路经略使,真是千载难逢的大舞台。
可天有不测风云,杨文广在赴任路上却突然风寒成疾,半路撒手人寰。朝廷念及他一片忠心,追封他为镇军大将,与其祖父、父亲同享谥号。
就此,杨家将的光芒黯淡下来。那一套严整的训练、严密的府库管理、第一手的边防图册,全都散落在历史尘埃里。
有人会说,杨文广死后,到靖康之难还有五十年,家族为什么就此消散?真正的答案,要从宋徽宗朝的一场改革说起。
蔡京当了丞相后,大手笔推出“保甲法”,把地方军队一网打尽收归中央,云州营也在名册里消失了。原本数百年的武将世家,根基全被拔掉——部下被安置到京营,兄弟散落各地;有的退了伍,回家种田。
系统的骑射训练戛然而止,宋朝从此愈发重文轻武。
更致命的是,十年后朝廷又颁布一条新规:边关将领不得连任三年,一旦超过,就必须调离。想想古人“一战定京师”、长年累月筑长城的做法,这种“轮换制度”没有实战经验的将领,还没摸透地形,就被赶回荆棘之地。
原先杨家将凭借数十年积累的边防经验,可谓“靠智慧得以善终”。可等到制度一变,谁还能跟他们一样?
而此时,金人崛起,连年南下,辽约束不住了,北宋陷入内外交困。徽宗不放心老将,偏要提拔新军,老臣赵德昌当面劝阻:“这保甲法用在边境,还需盛世才行,如今乱世行不通。”可朝堂上下已经听不到他声音了。
等到金军攻破汴京,江南无援,旧日“杨家将故地”早已荒草丛生。当年若有杨文广这样的人才镇守,或许守得住汴梁;要不然,还能调回杨继业的后裔,重振云州营?
可惜这一切都没发生。金军踏城而入,徽宗皇帝抛冠免服,挥泪南渡,一切都化作了虚无。
金兵进城之际,有大臣扼腕长叹:“若是当年杨家将尚在,又怎会有今天之局面?”可惜世道变迁,多年忠烈终消散。
有人把祸根全往“文臣误国”上推,其实更深层的,是重文轻武的政策与中央集权的野心,让杨家将这样的忠良世家无所容身,最终在历史的风雨中湮没。
从一代代驰骋沙场,到最后的功业尽失,杨家将的命运,恰恰印证了那句老话:家有忠将,不如朝廷信武。可惜大宋末年,不仅不信武,还拆了他们的根基。
信息来源:[宋史·杨继业传];参考资料:[王炯《北宋军制研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