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喜欢用数据说话。从“吃辣与贫穷的关系”到“颜值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各种新奇甚至奇葩的课题,纷纷打着「因果识别」和「实证分析」的旗号出现在我们眼前。
有人称赞,这是经济学走向科学化的重大进步;也有人批评,这不过是披着科学外衣的“数据游戏”。
21世纪的经济学,是否真的已经从一门主观思辨的学问,彻底转变为靠「数据支持+识别策略」驱动的实证科学?
一、计量经济学:从“拍脑袋”到“看数据”的革命
经济学曾经长期处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态。
同一个政策,有学者说是利好,有学者认为是灾难,谁也说服不了谁,关键原因就在于缺乏统一的、可验证的方法来判断观点真伪。
而计量经济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它通过建立模型、运用统计工具,试图从复杂现实世界中识别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而不再只是依赖理论推导或个人经验。
比方说,我们要判断“教育水平是否真的能提高个人收入”,传统上可能只能靠个案或逻辑推理,但如今我们可以借助“工具变量”、“双重差分”等识别策略,尽可能控制其他干扰因素,从而得到更接近真实的结论。
这种方法论的进步,不仅让经济学研究变得更加严谨和可重复,也带动了整个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
社会学、政治学、甚至传播学等领域,也越来越多地采用类似的定量分析方法,尝试用数据验证经典理论或提出新的解释。
从这个角度来看,计量经济学的崛起无疑是人文社科领域一次重大的科学化进程。
二、数据的“先天缺陷”与方法的“后天补救”
尽管计量方法赋予经济学更强的科学属性,但它依然面临一个根本性难题:社会科学中的数据,绝大多数是“结果性数据”,即它们记录的是已经发生的现象,而非在控制环境中主动干预产生的结果。
这和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完全不同——物理学家可以控制温度、压力反复做实验,经济学家却很难为了研究“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而真的去操纵一个地区的工资水平。
正因如此,经济学尤其依赖方法上的创新去“模拟实验”,也就是所谓「识别策略」。
例如,使用“自然实验”——比如某个政策突然在A地实施而非B地——或者借助“断点回归”,尝试在非实验环境下捕捉因果关系。
这些方法的本质,是在缺乏理想数据的情况下,尽可能逼近因果推断的条件。
计量经济学这几十年的发展,正是在不断尝试克服数据缺陷、提高识别精度的过程中推动前行的。
三、当“因果识别”被滥用:经济学研究的怪现象与反思
然而,任何一种方法一旦被推向极端,就容易出现异化。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越来越容易获取、计量软件越来越“傻瓜式”,“跑数据”变成了很多研究的核心甚至唯一动作。
我们不乏看到诸如“本命年是否影响股票收益”“员工星座是否与企业绩效有关”这类题目——看似有趣,实则缺乏理论支撑和现实意义。
这类文章通常模式雷同: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一个大型数据集+某种识别策略,最后得出一个似是而非的“因果结论”。
这背后反映的是一种“技术主义陷阱”:过于强调识别方法的精巧,却忽略了经济学最根本的任务——理解真实世界中的重大问题和人的行为。
当我们沉迷于数据和技术时,很容易陷入为了识别而识别、为了发表而研究的短视循环。
甚至有些研究虽然在方法上无懈可击,但问题本身的价值却极其有限。经济学不能变成“只有数据,没有经济学”的学科。
四、经济学,是科学更是艺术
它既是一门依赖数据和实证的科学,也是一门需要理论洞察和人文关怀的艺术。计量方法和因果识别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分析工具,帮助我们更清晰、更准确地理解经济现象。
但工具终究是工具,不能替代思考本身。
一个好的经济学研究,不仅需要严谨的识别策略和高质量数据,更要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扎根于现实的经验感,以及将结果重新放置于更广阔理论图谱中的阐释能力。
数据可以告诉我们“是什么”,甚至“为什么”,但至于“这又怎样”“该如何行动”,仍需要人的判断与价值选择。
经济学之所以仍然充满魅力,正是因为它站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处——既仰望理论的星空,也脚踏现实的土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