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9日,美国分别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了名为“小男孩”和“胖子”的两颗原子弹,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战争中使用原子弹,也让世人第一次见识了原子弹的威力。一时间,有关原子弹的报道几乎充斥大小报刊的主要版面。
“小男孩”
从8月9日开始,中共中央机关报延安《解放日报》也报道了原子弹爆炸这一新闻,但《解放日报》的报道偏离了“党报”的基本立场和中心任务,连续几天转发西方国家和国民党媒体渲染、夸大原子弹作用的消息。当时在《解放日报》国际部工作的杨永直后来回忆说:“原子弹杀伤力量的详细描绘,每天有几万字的报道,我们的思想上产生了原子弹决定一切的观念。”
《解放日报》这种跟风式的转发报道,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警觉。8月10日,毛泽东把当《解放日报》编辑委员会委员余光生、新华社第一副社长陈克寒叫到自己的窑洞,整整批评了他们一个多小时,最后毛泽东给出了自己观点:要正确看待原子弹的作用,不应盲目夸大。
毛泽东认为,《解放日报》对原子弹的报道,看似是对一个新式武器的报道,实则是对事件背后美国的地缘战略意图并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美国丢原子弹,一是与常规武器相比,原子弹可以减少美国军队的牺牲。二是它不愿让苏联占领日本,由于美国在太平洋战场采取逐岛争夺的策略,很难抢在苏联前面,实现对日本的单独占领,为了抢先,美国决定丢原子弹。毋庸置疑,原子弹所造成的打击,客观上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毛泽东
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战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实力,迫使日本最后投降,是以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长期抗战作为基础的。当时美英报纸、通讯社和国民党的宣传机构之所以把原子弹吹得神乎其神,其目的就是要制造舆论导向,使民众认为原子弹在迫使日本投降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毛泽东之所以要批评《解放日报》,就是因为它没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过度宣传原子弹的破坏力,给民众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慌,人们谈起原子弹,如同谈虎色变;过于强调日本投降中原子弹的作用和美国的功劳,必然影响到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的正确评价,在政治上对中国共产党是不利的,甚至会抹杀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毛泽东的严厉批评和亲自指导下,《解放日报》对原子弹的后期报道工作才及时回到了“党报”的轨道,不仅报道的导向发生了变化,而且报道的内容和评论也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而展开,真正体现了“党报”的基本立场。
毛泽东为《解放日报》题词
1958年7月31日,赫鲁晓夫访问中国,他在和毛泽东会谈时也谈到了原子弹的问题。赫鲁晓夫说:“现在有了原子弹,双方部队的数目对真正力量的对比和战争的结果就更没有意义了,原子弹之下,人多更是灾难。哪一方的部队愈多,它的炮灰也就愈多,你的部队根本派不上用场,还没上战场就被炸没了,在原子弹的威力之下,都是烤焦的肉坨而己。一颗炸弹有巨大的杀伤直径,只要一两枚,就能把中国的全部师都炸成粉末。”
毛泽东听后不以为然地说:“我们是游击队,山沟沟有什么不好,我们把部队分散,原子弹炸什么?对于你刚才说的,我们没有任何可怕的,战争还是要人来打的么!是人指挥原子弹,不是原子弹指挥人。”
赫鲁晓夫听后十分疑惑,毛泽东继续说:““我毛泽东不信邪,原子弹不可怕。你有原子弹,我有咸鸭蛋!”
毛泽东和赫鲁晓夫
毛泽东的这番话,很好地体现了他反对“唯武器论”的观点,因为他始终认为,人民而非原子弹,才是左右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