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写了3年的博主,我见过太多读者留言说“总是忍不住迁就别人,心里却堵得慌”“明明受了委屈,话到嘴边又咽回去”。
起初我以为这是“善良”,直到看到弗洛伊德的观点,才惊觉这种“忍”可能正在悄悄伤害我们——“一个人如果不能活出攻击性,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或许你会疑惑,“攻击性”不是个贬义词吗?和我们常说的“温良恭俭让”不是相悖吗?
但心理学里的攻击性,从来不是撒泼打滚、恶意伤人,而是人类本能的生命力。
就像河流需要顺畅流动,攻击性也需要合理释放,一旦压抑,就像给情绪装了个“高压锅”,时间久了早晚会出问题。
弗洛伊德还说“压抑是文明的基础,但也是神经症的根源”,这话特别戳中我。
之前有个读者分享,她在公司里总被同事推额外工作,每次想拒绝都怕得罪人,只能默默扛着。
半年后她不仅对工作没了热情,还经常失眠、焦虑,这就是“忍气吞声”的代价——生命力在一次次压抑中慢慢萎缩。
我们总以为“忍”能换来和平,却忘了情绪不会凭空消失,你压下去的不满,最后都会变成伤害自己的利器。
其实攻击性本身是种很珍贵的能量,它能帮我们守住自己的边界,争取该有的权益。
就像马丁·路德·金面对种族歧视,没有选择沉默,而是用演讲、游行等非暴力方式抗争,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利。
他的“攻击性”不是暴力,而是对正义的坚持,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这种力量让他的生命格外耀眼。
我们普通人也一样,敢于说“不”、敢于表达不满,本质上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生命力的体现。
当然,合理表达攻击性是门学问,不是让你随意发泄。比如朋友总借你东西不还,不用憋到发火,而是温和又坚定地说“这次我要用,你先还我吧”;
同事把工作甩给你,不用勉强答应,而是清晰讲出“我手头的任务也很紧,帮不了你”。
这种表达既没伤害关系,又守住了自己的边界,就像谈判桌上的高手,不用争吵也能争取到应有的利益。
我写这篇文章,是想告诉你:
别再把“忍”当美德,也别再怕“攻击性”这个词。适当释放攻击性,不是变得刻薄,而是让自己活得更舒展。
下次再想迁就别人时,不妨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又在压抑真实的想法?”毕竟,能好好捍卫自己的人,才能真正拥有健康的心理,活出鲜活的生命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