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化和个体化是一对经典的矛盾。
其中,社会化是个体融入社会的过程,个体化则是成为自己的过程。
人需要一定的社会化,否则就会陷入孤独,心理上也容易产生疾病,但社会化不能以严重的损失个体化为代价。
心理学上经常强调,好的父母是孩子的容器。
同样,好的社会也是好的容器,可以容纳形形色色的不同个性的人。
这一点很重要,个体的幸福、社会的美好,都与这一点有关系。
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可以说,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在不失去自我的前提下,对社会有基本的适应。
要实现这一点,一个人就需要在社会的熔炉中,在力量维度和情感维度伸展开自己的动力。
通过不断学习新知与精进技能,一步步强化自我功能,进而成为真实的自己。
在社会化中,人的生命动力需要升华,也就是变得更文明,更容易被社会所接纳。
所谓升华,就是弗洛伊德口中讲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否认、压抑、幽默、反向形成和升华等。
譬如,在青涩的高中岁月,琼瑶阿姨将心中那份对中年老师的缱绻情愫,用言情小说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是一种升华。
只有动力被社会接纳了,人才能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进而更好地成为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