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振邦:用旋律编织民族情的音乐巨匠
作者:山佳
儿时看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真假古兰丹姆的纠葛或许随着时光渐渐模糊,但那首《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悠扬旋律,却始终萦绕在记忆深处。直到长大后才知晓,这首充满新疆塔吉克族风情的经典之作,竟出自一位满族艺术家之手—— 他就是雷振邦,一位用毕生心血为中国民族音乐谱写华章的作曲大师。
![]()
01音乐启蒙:从京韵少年到东洋学子
1916 年 5 月,雷振邦出生于北京蓝靛厂一个满族镶蓝旗家庭。家境殷实的他,自幼便浸润在京戏的氛围中,孩童时期就能有模有样地哼唱京剧选段,戏曲的韵律早早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七岁时,雷振邦随家人迁居沈阳,在公立学校开启了求学之路。初到关外的他迅速适应了新环境,与师生相处融洽。进入南满中学后,他的文艺天赋愈发凸显:凭借着对音乐的热爱,不仅熟练掌握了二胡、口琴等乐器,更因出色的乐感被音乐老师看中并悉心栽培。不久,雷振邦便加入学校口琴队,还凭借出众的组织与指挥能力,成为口琴队的指挥,初步展现了音乐方面的组织才能。
对音乐的痴迷,让雷振邦渴望更系统、更专业的学习。后来,他远赴日本,考入东京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系。在那个“实业救国” 观念盛行的年代,学习看似 “无用” 的作曲需要极大的勇气与家庭支持,而雷振邦的家人始终尊重他的选择。天赋与勤奋的结合,让他在学业上突飞猛进:不到半年便完成预科课程,在校长的特批下跳级进入本科;1942 年毕业时,他更被老师誉为 “最优秀的学生”,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02创作深耕:从音乐教师到银幕作曲家
1943 年,学成归国的雷振邦回到北平,先后在北平女子中学、惠中女子中学担任音乐教师。课堂之外,他始终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组织了一支业余交响乐团,并将中国古曲《悲歌》改编为管弦乐作品 —— 这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首个正式作品,迈出了将传统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法结合的第一步。
1949 年 6 月,雷振邦迎来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他成为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专职作曲,纪录片《抗美援朝》的配乐便出自他手。那些激昂又饱含深情的旋律,生动诠释了志愿军的英勇无畏,也让他积累了为影像创作音乐的宝贵经验。
1955 年,组织调令下达,雷振邦需前往长春电影制片厂任作曲。从关内到关外,地域的变迁没有丝毫犹豫,他毅然服从分配,从此开启了与长影的不解之缘,也迎来了创作的黄金期。
为了捕捉最鲜活的民族音乐元素,雷振邦养成了“深入采风” 的习惯:一年中有大半年时间奔波在少数民族地区,从雪山草原到山寨村落,收集了无数民间曲调与音乐素材;其余时间则专注于创作,习惯夜间伏案写曲,白天则用于休息或录音,用极致的专注打磨每一段旋律。
1962 年,导演赵心水筹拍《冰山上的来客》时,第一时间想到了雷振邦。为了契合影片的新疆背景与边防主题,雷振邦再次踏上采风之路,一场充满艰辛却意义非凡的新疆之行就此展开。
![]()
03雪山寻音:用生命感悟谱写边防赞歌
为了创作《冰山上的来客》配乐,雷振邦的行程辗转而漫长:从长春到北京,再从北京乘火车、坐汽车前往乌鲁木齐,最后换乘毛驴车,历经半个多月才抵达新疆。这一待,便是三个月。
在新疆的日子里,雷振邦的足迹几乎遍布喀喇昆仑山的各个哨所。其中一座高山哨所海拔高达4200 米,当地人为他的安全担忧,劝他不必前往 —— 近期那里连续发生雪崩,危险随时可能降临。但雷振邦坚持要去:“不到哨所,就不懂战士的苦与乐,写不出真正贴合他们的旋律。” 令人揪心的是,他刚登上哨所两分钟,雪崩便轰然发生,险象环生。
正是这次与危险擦肩而过的经历,让雷振邦更深刻地体会到边防战士的坚守与牺牲。当他想到剧本里“战士冻死在哨所,手中仍紧握步枪” 的情节时,内心的情感再也抑制不住,“啊,亲爱的战友,你再也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 的旋律瞬间喷涌而出。这段饱含悲痛与敬意的旋律,后来成为影片中的经典插曲《怀念战友》,每一个音符都凝聚着对边防战士的深情 —— 若没有亲身体验的震撼与共情,便不会有如此直击人心的创作。
04经典诞生:从《古丽碧塔》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在新疆采风期间,雷振邦还偶然听到了一个凄美的塔吉克族爱情故事,以及伴随故事流传的民歌《古丽碧塔》。
故事里,一位塔吉克骆驼队脚夫在漫长的跋涉中,与一位姑娘相恋,他用深情的歌声打动了姑娘的心,却因家境差距遭到姑娘家人的反对,一对恋人被强行拆散。此后,这位青年抱着心爱的热瓦普,一路吟唱着对姑娘的思念,直到歌尽人亡。《古丽碧塔》便随着这个故事,在他走过的地方代代流传,旋律中满是爱而不得的哀怨与执着。
这个动人的故事与如泣如诉的曲调,让雷振邦深受触动,他立刻将旋律与故事细节记录在随身携带的日记本里。回到创作室后,他以《古丽碧塔》为基础,进行了二次创作:放慢节奏,让旋律更显悠扬婉转;通过和声与配器的调整,丰富情感层次,既保留了塔吉克族民歌的原汁原味,又赋予其更深厚的艺术内涵。
最终,《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诞生了。这首歌曲不仅契合了影片中纯真又曲折的爱情线,更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与普世的情感表达,超越了银幕的界限,成为久唱不衰的经典。无论何时哼唱,不同人都能从中品出属于自己的感动—— 这便是雷振邦创作的魔力,让民族音乐拥有了穿越时光的力量。
![]()
05薪火相传:为《四世同堂》定格时代之音
1984 年,导演林汝为拍摄电视剧《四世同堂》时,力邀雷振邦担任音乐总策划。作为老舍先生的经典之作,《四世同堂》承载着老北京的文化记忆与民族精神,雷振邦深知音乐必须贴合作品的灵魂。他提出核心创作思路:“要用最具老北京韵味的曲调,才能撑起这部剧的厚重感。” 京韵大鼓,成为主题曲的不二之选。
明确方向后,雷振邦的女儿雷蕾(后来也成为知名作曲家)很快完成了主题曲初稿。但“唱什么” 解决了,“谁来唱” 又成了难题 —— 需要一位既能驾驭京韵大鼓的韵味,又能传递出剧中家国情怀的演唱者。这时,雷振邦想到了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
这份“想到” 并非偶然。1982 年骆玉笙来长春演出时,雷振邦虽因身体不适未能到场,却特意让女儿带着录音机全程录制。听完录音后,他由衷赞叹:“骆老先生年过七旬,音色依然苍润浑厚,尤其是高音区的力度,演绎得淋漓尽致!” 虽未曾谋面,骆玉笙的演唱实力已深深印在他心中。
为了邀请骆玉笙,雷振邦口述心意,由姑爷易茗执笔,写下一封千字长信,字里行间满是对艺术的敬畏与对老先生的敬重。女儿雷蕾带着这封信专程前往天津拜见骆玉笙,老先生读完信后深受感动,当即答应赴北京录音。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 当骆玉笙苍劲有力的嗓音响起,《重整河山待后生》便有了灵魂。这首主题曲后来被评选为 “建国 40 周年最令人难忘的歌曲一等奖”,永远载入中国音乐史册;如今再听,那悲而不馁、痛而奋起的力量,依然能震撼人心。
![]()
06大师远去,旋律永存
1997 年 9 月 20 日,雷振邦因病逝世,享年 81 岁。这位满族艺术家,用一生的创作践行着对音乐的热爱:从《刘三姐》的清新明快到《五朵金花》的活泼灵动,从《芦笙恋歌》的质朴深情到《冰山上的来客》的悠远悲壮,他的作品跨越地域与民族,成为中国银幕音乐的宝贵财富。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雷振邦的伟大,不仅在于精湛的作曲技法,更在于他对生活、对民族、对时代的深沉热爱。他用脚步丈量土地,用心灵倾听民间,将最朴素的情感与最专业的技艺融合,让每一段旋律都充满温度与力量。
如今,雷振邦的作品仍在网络上被不断传唱,在一代代人的歌声中,这位音乐巨匠的精神从未远去,那些经典旋律也将永远闪耀在华语音乐的星空中。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